从“来者不拒”,到对“两高一资”产品和过剩产能设定门槛,中国市场的确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是对于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外资,中国仍然张开双臂欢迎,并鼓励外资企业在自主创新等方面有新的作为。对此外资企业也应顺势而动,主动调整心态和在华经营策略。
方圆3.5平方公里的上海闵行经济开发区是全国面积最小的国家级工业园区,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云集了33家世界500强企业,近100个外资项目正式投产。开发区办公室副主任秦勇说,园区的土地利用率已达140%,在二次开发中将通过优胜劣汰调整引进质量水平更高的外资。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产业发展,这是大势所趋。邹晴认为,内资也好,外资也罢,企业发展最终要靠实力和产品,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靠政府的补贴或者特殊政策不能长久。
“外资企业也要注重从技术创新上争先,同时更加注重产业链的打造,通过不断改进产品结构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秦勇说。
加快转型,撬动外资“绿色布局”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外资意味着什么?
法资苏州阿海珐开关有限公司总经理菲利普心中有一笔账:到2020年中国要新建1.6万公里以上的高铁项目和数千公里的地铁以及大量基础设施,这对阿海珐这样的能源设备生产企业的意义不言而喻。
7月1日正式运行的沪宁高速铁路以及广州、上海、杭州等地的地铁建设都使用了这家企业生产的配电产品。如今他们的目光已经投向了中国蓬勃发展的智能电网、核电和风电项目。
顺应绿色发展潮流,中国将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通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陆续启动一批重大工程和计划。根据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重新制定其发展战略,是外资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一批有远见的外企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商机:
物流巨擘UPS在深圳设立的亚太转运中心日前已经正式投入运行,一站式服务和连接香港与深圳的亚洲内部运输网络,使其成为UPS在亚洲最大的转运中心;
英国特易购提出了在2050年成为零碳企业的目标,正积极推行低碳环保店和绿色供应链体系的建设;
面对中国政府对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发展的扶持,多年来产品全部外销的通用电气悄然改变经营策略,其研发队伍开始按照国内需求开发便携式超声波检测仪等新产品,预计年内将投放国内市场。
产业转移、区域协调发展……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新动向中,也不乏外资企业的活跃身影。今年1至5月,东北老工业基地吸收外资同比增长58.7%,已有13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竞相落户在中国西部城市成都。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认为,中国正在变,改革更深入,越来越开放。在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链的过程中,在华外资有望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中国投资环境的吸引力将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