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记者 王希、樊曦、钱春弦)从去年全年下降2.6%,到今年前5个月增长14.3%,这最新“成绩单”显示,中国利用外资正逐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步入恢复性增长的新阶段。
面对实施外资新政策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中国吸引外资的结构也在发生着从未有过的新变化。
中国——这片长期以来外资眼中的投资乐土,在激烈的引资竞争中能否继续保持足够的吸引力?外资结构将会发生怎样的嬗变?社会各界普遍关注。
避风之地,更是机遇之地
“在国际环境‘偏凉’时,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就像启动了‘空调’,调节到适宜我们企业的温度。”台资敏实集团总裁助理柳武年对记者说。
去年以来,汽车下乡、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的利好政策,使无数中国家庭圆了汽车梦,也帮助这家位于浙江嘉兴的汽车配件企业一举打开了国内市场,内销份额的上升弥补了海外订单的流失。
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之际,由于中国经济较快实现企稳回升以及不断完善的投资环境,在华外企总体运营情况良好,其中不少企业成为其母公司全球业务的增长亮点和主要利润来源。中国以此成为国际资本在金融危机风暴中的“避风港”。
如今全球金融危机阴霾尚未消散,突然而至的欧债危机让世界经济前景扑朔迷离,全球资本的炽热目光正投向经济向好趋势更加明显的中国。同时,对于外企而言,中国加快脚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或许意味着经营环境的某些变化,但也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崭新的发展机遇。
“汇率变动、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给经营带来一定影响,但价格优势早已不是我们最看重的。”总部位于美国的苏州百得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邹晴告诉记者,现在投资中国的动力源自这里稳定的政治和法律环境、成熟的工业基础和供应体系、不断成长的本土研发队伍以及政府的服务意识。
没有人能抗拒中国这个辽阔市场的巨大吸引力。目前在中国经营的约29万家外资企业产品内销比例不断提高,约63%的产值是在中国国内市场完成。中国美国商会等组织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企业表示要继续扩大对华投资,绝大多数企业在华经营的目标是进入或服务于中国市场,而不是在中国寻求出口平台。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一个新变化。
一大批外资企业已经开始在中国“落子布局”:
百得集团将与中国人力成本相当的墨西哥、捷克工厂关闭,将产能转移到苏州工厂;
欧洲第二大半导体生产商英飞凌将在中国无锡的实际投资增加一倍,正将50多条集成电路生产线从马来西亚转移来华;
强生公司在中国的液体车间产能扩建项目5月份顺利竣工,这是强生在亚太地区第一个全面满足绿色、环保和节能要求的生产项目。
统计显示,自去年8月份起,我国吸收外资已连续10个月实现增长。商务部预测称,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进一步向好,今年下半年我国利用外资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外资新政策,不做“两高一资”世界工厂
进入2010年,外资企业正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环境。
4月,主要包括“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等五部分内容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这一意见表明,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鼓励优秀的外资到中国来。
“中国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在开放的形势下扩大对外合作,但对消耗能源资源、制造污染的外国投资我们再也不欢迎了。”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如是解读这一广受关注的外资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