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低成本要素不可能永存,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不可持续。于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央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收效尚不理想,由此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一是已经变化了的生产要素结构与传统增长方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但资源密集领域的投资热情依然很高。智力型人力资源优势上升,但没能被充分利用等;二是很多产业大而不强,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虽然产业规模很大,但在技术和价格等方面缺乏话语权等;三是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使改善经济结构的目标难以实现。
陈清泰表示,现在中国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知识型人力资源优势开始显现;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组织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企业和企业家队伍逐渐成熟;技术和产业配套能力大大增强,创新的成功率提高。
“当前应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升级。”陈清泰说。陈清泰说,就成熟技术而言,后发展国家与先进国家相差甚远,但对有些即将产业化的新技术,差距就没有那么大,而且处于萌芽期的新兴产业,技术尚不完善、知识产权壁垒尚未形成、产业垄断地位还不确定、商业模式还存在不确定性,后发展国家可轻装上阵。
陈清泰说,中国以发展新兴产业为契机,将形成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的新形势,使中国工业化走上一个新的阶段。在这过程中,将创造更具前景的新的投资机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使中国由一个技术消费国转变为技术创新国,由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转型,将大大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高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朱敏认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需要高强度的资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又需要政府主导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加强市场培育引导。
中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首先遇到的将是资金问题。朱敏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还不成熟,技术路线多样,形成主流的技术路线和产品需要经过市场的长期筛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对研究能力和投入能力要求都比较高,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财税、投融资政策支持。
但是目前中国无论在资金投入数量还是投入体制上均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从研发占GDP的比重来看,2009年中国研发投入只相当于GDP的1.62%,而在发达国家,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要达到2.5%至2.8%。
朱敏说,中国现在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虽然某些领域在规模上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对关键技术的掌握和整个技术体系能力都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技术落后就直接造成了价格无法下降、竞争力弱,从而制约了新兴产业国内外市场的发展。
如风能虽然装机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大型风机的设计能力和关键部件的制造技术较弱;太阳能电池虽然产量世界第一,但高转换效率的太阳能薄膜电池等新一代光伏电池核心技术不掌握;新兴信息产业虽然在系统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芯片、光电、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基础性技术还有待突破等等。
“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较长的市场培育期,将会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朱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