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加快水利建设
如何改变目前中国水利设施在防旱抗涝方面不足的局面?郑风田教授认为,必须先从投入上解决问题,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机制。
郑风田说,国家应根据水利的不同性质,建立起由中央、省、县乡、农民四位一体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体制。采取以中央、省两级政府为主导,县乡财政适当配套的方式,着重解决好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问题。比如,大型水利工程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在目前县乡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应通过省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来解决,即主要由省级政府“出钱”,县级政府“办事”的方式来解决;一些小型的农村社区内的基础设施项目,比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因为可以使农民直接受益,并且投资不大,可以采取农民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来投资建设。
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中,充足的资金资源是重要保证。郑风田说,过去投资渠道比较单一,大多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而事实表明,仅仅靠政府财政远远不够,现在需要构建“多渠道”筹资新范式,以此解决目前存在的水利建设融资难题。
郑认为,可以有这样几个渠道:财政渠道,主要包括:财政预算内渠道、财政预算外筹资渠道。
市场渠道,一是利用资本市场筹资,如发行长期基本建设国家债券;二是成立旨在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专向发展基金,国家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水利基金,来解决农田水利设施的历史欠账问题,哪怕这些资金只占到GDP中的0.5%,产生的效果却是巨大的;三是利用减免税收和给予信贷优惠等政策,调动经济组织投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发行彩票渠道,通过发行彩票可以为政府提供收入,也可以为农田水利建设融资。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彩票融资规模已非常大,涉及的领域也很多,为公共事业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中国目前在体彩等方面的试点已相当成功,可以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中国具体实践基础上,通过发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彩票的形式进行融资,解决当前投资不足问题。
创新水利机制
郑风田说,要彻底改变水利设施不足问题,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更要进行水利设施建设机制的创新,首先就要实行水利建设问责制。问责制主要针对地方政府。
郑风田认为,目前中国频繁的大旱大涝一方面是天气原因,另一方面也有人为因素――政府的责任,地方政府对水利财政投入不够,特别是没有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因此干旱问题也是责任问题,是地方政府的责任问题。
郑风田表示,问责制的核心就是对地方政府一把手问责,如果出现严重的干旱问题就要对地方政府一把手进行行政问责,类似于中国现在的矿难问责制,从制度上保证地方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逼着政府对小型农田水利进行必要的财政投入。
郑风田说,云南省如果能拿出旱灾中受损的1/10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此次旱情也不会如此严重。正是水利设施的投入不足和缺乏科学规划,让年降水量过千毫米的云南居然找不到可用的水源,有水也无法浇灌。
农村地区水利设施建设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中国1978年实施土地承包制分田到户后,难以再组织起大的农田水利建设。郑风田说,并不是没有任何办法的,一方面,可以借鉴集体化时期动员农户合作建设农田水利的经验,重构农户合作机制,另一方面,还可考虑引入“用水户协会”等合作模式,政府适当补贴,帮助其自立发展,最终促使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应用和维护机制。
事实上,在引导农民参与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河南博爱县采取的股份合作制,以及广西平果县的用水协会等已经是成功的案例,有效动员了农民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积极性,很值得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