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30日夜间至10月9日,海南连续十天普降大暴雨,为1961年以来最长大暴雨天气过程,导致海南省16个市县受灾,上千个村庄受淹。自今年1月国家批复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这座未来的“旅游特区”遭遇了第一次重大考验,在这场暴雨面前,海南旅游业显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时,这场暴雨灾害也暴露出了三亚等城市在灾害天气预警与应急机制及城市排水系统等城市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根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信息,此次降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累计雨量大、灾害影响重等特点。9月30日20时至10月8日08时,海南平均降水量达608.1毫米,为历史同期最高值。10月1日至8日,琼海、万宁、陵水、文昌、琼中、定安、海口、屯昌等8个市县共94个站点累计雨量超过800毫米,其中琼海、万宁、海口、文昌共46个站点累计雨量超过1000毫米,有5个站点累计雨量超过1400毫米,文昌三角庭农场达到1499.2毫米。
截至目前,海南全省16个市县超过250万人受灾,182个乡镇被淹,农作物受损面积达138.87千公顷。省内多处山体出现滑波,多座市镇内涝,全省境内1000余座水库蓄水量急剧增加。受强降雨影响海南岛东线交通大动脉中断。
岛内旅游业经受严峻考验。今年国庆是海南启动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的第一个黄金周。虽然遭遇连天大雨,相比去年,旅游人数仍增长。据海南省假日办统计,国庆长假前三日,海南进港15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近两成。尽管如此,大批进港游客却被"困"酒店,未能尽兴。接受抽样调查的十家旅游景点实际接待的游客仅三万余人次,同比减少了四成。各旅游相关部门尽最大努力为游客提供服务,确保游客安全。目前没有发生游客滞留情况,省内旅游秩序将陆续恢复。
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主席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险转移,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切实加强次生灾害防范,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国家防总和海南省委、省政府协同一致,迅速开展防汛抗洪和抢险救灾工作。数万人力深入一线抢险救灾。目前已安全转移33.68万人。国家防总下拨的救灾物资部分已到达灾区,包括60艘冲锋舟,2万件救生衣,40万只编织袋,250盏应急灯等。海南省各级民政部门已投入救灾资金(含物质折价)2000多万元,用于紧急解决灾民基本生活救助工作。云南、广西等邻近省区紧急调运大米、蔬菜、方便面、饮用水等,支援受灾群众。各地捐款活动陆续展开。
2010年,极端天气现象频繁来袭。6月以来,福建、广东、湖南、江西等南方10省轮番遭遇暴雨洪涝灾害。国庆期间,罕见强降雨又肆虐海南。有专家和评论人士纷纷对灾害的成因加以分析。普遍的观点认为,自然因素是极端天气和灾难形成的主因。“北极振荡”被指为暴雨祸首。北极上空的高气压将更多的冷空气向南方挤压,最终形成各种恶劣天气。2009年,“厄尔尼诺”拜访太平洋区域,不断将暖湿气流带入中国大陆。今年,“拉尼娜”现象步其后尘,又带来大量的降水。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大量海水蒸发,进入大气循环,导致极端事件增多。
此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建筑物愈加高大密集,致使城市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空调、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形成“雨岛效应”,导致降水。而伴随暴雨而来的城市内涝和地下倒灌也引发了人们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反思。
据介绍,三亚是一个滨海城市,三面临海,市区内河道纵横,按理来说排水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近年来每到台风或者暴雨天,三亚就会发生严重的内涝,个别地方水都过膝了。市政排水设施明显落后,例如三亚湾路,许多路段地下排水设施是没有的,或者说是堵塞的,大量的道路积水直接排到海里,冲毁沙滩,污染海水。本次暴雨期间,三亚周边山体的山洪涌入城乡,给排水系统带来了很大压力。然而,出现积水和损毁的路段大多没有完善的排水渠道,有的排水渠被堵,有的路段在规划时甚至没有配备排水体系。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三亚市政府召集各有关部门负责人部署暴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并针对灾害天气暴露出的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市长王勇表示,在应对灾害天气时,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缺乏联动,欠缺统筹等问题也是本次救灾工作中的障碍。为此,三亚市将开始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重新规划,同时积极构建灾害天气应急预案体系。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下,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将越来越多。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排水管网欠账较多,管道老化堵塞,排水标准比较低,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城市规划则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规划,过度追求“水泥硬化”,缺乏科学理念。过去的防灾标准和体系在新形势下将越来越力不从心。各监测站点的预警技术革新、各部门的及时联动、应急防御程序的立即启动、从政府到民间的分工配合将是未来应对极端灾害天气,减少损失的关键。(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