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杂技无论是在传统杂技的技巧上,还是在音乐、服装、道具、灯光、舞台效果等诸多方面均有了许多新发展,技术和艺术上的结合越来越好,充满了独特美感、民族风格与现代气息。”莫克莱尔曾举例赞叹2005年2月中国杂技团获第26届“明日”最高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的《俏花旦·集体空竹》,因为这个节目首次将传统的抖空竹技艺与中国京剧中的元素有机融合,服饰装饰感很强,包括戏曲典型特色的雉尾长翎,加之俊俏扮相的女孩儿们、英武而娇娆的舞蹈、戏曲身段的举手投足以及难度极高的多种抖空竹技巧,让人如同享受一道视觉盛筵,还被不少外国观众夸奖为“颇具皇家气派”。
“中国杂技有很多‘绝技’,与西方的马戏有着很大不同,对西方观众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另一位法国人——巴黎12区凤凰表演场负责人阿兰·帕舍里表示。他已与中国杂技界合作了近16年,“中国杂技人的演出往往几乎场场爆满,所以我认为,法国观众已经不仅仅是‘喜欢’中国杂技了,应该说,他们已经完全被中国杂技征服了!”
“倒”海
在各类舞台上,中国杂技团就像一条“蛟龙”,总是“翻江倒海起波澜”。在传承的基础上,杂技人不断向自己身体的极限与智慧的疆界发起冲击,完成一个个“不可能的使命”。
每一次演出,杂技人都尝试着设定新的“高度”,但与跳高总以“失败”告终不同,他们在“赛场”上不仅“必须成功”,而且还要“美”,虽然这是场外千万次失败后才有的“升华”。
当然,有时候的“大胆”也会引发包括杂技人自己在内的“质疑”。例如,当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向中国杂技团发出2004年参赛的邀请函时,曾是知名杂技表演艺术家的时任副团长孙力力有关参赛项目《顶碗》的设想甚至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的“胡说”。
《顶碗》是中国独有的绝活,大约2000年前就有人开始表演了,自此至今,这个节目由一人发展到双人对顶和3人以上的多人顶,场地也从地面搬到空中。不过,无论形式怎么变化、难度如何增加,但都没有打破传统的框框。而孙力力的“大胆”包括:头或脚顶着碗(不用胶带之类固定)被抛出,另一边的演员接着的时候,那碗“不会”被甩出去而还是稳稳地在“原地”(头或脚)呆着。
好在她最终说服了大家伙儿。训练随即拉开。当然,与事先料到的一样,在练习抛接的过程中,碗一次次地掉下来……作为杂技演员,不缺力量训练,可是此次“顶碗”(夹碗)是靠脚趾头与脚后根相配合,这与她们平时练的“力量”完全是两回事。技术指导老师李根喜出生于杂技世家,退出舞台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杂技动作的设计,可这一回却也着实把他难住了——既要考虑动作难度,又要保证演员能够完成,矛盾双方要协调起来非常困难。但半个月后,他还是拿出5组动作的设计方案——由13人完成,技术难度前所未有!杂技里的许多优秀节目,磨练需要几年,可留给《十三人顶碗》的训练时间只有10个月。
难度上去了,孙力力又“顾虑”起艺术性,于是她邀请著名舞蹈编导——时任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团长、后来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执行总导演张继刚。这样,《十三人顶碗》的动作被融入到了更优美的舞蹈之中。
在蒙特卡洛,《腾·韵——十三人顶碗》高潮迭起,一气呵成,无点滴失误!中国杂技团终于第一次夺得杂技界“奥林匹克”冠军——“金小丑”。
而在此前后的1986年到2006年期间,中国杂技团荣获国内和国际主要赛场的41个金奖,尤其是2001年以来,它连续四年以第1名的优异成绩在世界最高水平的杂技、魔术赛场上获得金奖,开创了一团独揽3项顶级杂技国际大奖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