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在云南昆明市西山区棕树营街道北区,社区人口普查员杨红(左)正在登记居民情况。
2010年11月2日中午,在北京工作的德国人沃尔夫冈•肖普(Wolfgang Schaub)午饭时与其他几个来自德国的“同乡们”讨论着自己接受人口普查的事情。就在前一天,肖普在自己在阜成路上租住的住所接受了普查员的入户调查。
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启动。据悉,此次普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1月1号之前,为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是11月1号至11月底,为入户调查和复查与抽查阶段;第三阶段是12月1号以后,为人口普查的数据汇总和资料深度开发和利用阶段。数据汇总以后,这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将在2011年4月底通过公报的形式对社会公布。
与前五次不同,这次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同胞和外国人也被纳入调查范围。“增加这一项目的背景是,随着对外交流扩大,因各种原因来国内的境外人员越来越多。”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顾问咨询组专家翟振武解释道。
肖普对记者说,25年前在他的祖国德国也进行过一次人口普查,但是因为公民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等原因,难度很大。“当时很多人都反对进行人口普查,很多人不能理解,政府获取百姓的私人数据到底目的何在。可以想象,在中国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普查工作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中国目前究竟有多少人,我相信这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个问题。”他说。
改进流动人口普查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改善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与对城市生活的美好向往已成为人口流动强大的力量源泉。即使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问题,人们仍然千方百计努力克服流动过程中的经济成本、心理成本和制度成本,涌入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中指出,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流动人口的增加给普查增加了不少难度。“在北京,有很多流动人口是居无定所的。比如,一个装修工人,今天给这家装修,可能就住在这家,明天给那家装修,可能就住在那家。而我们的人口普查工作,主要是以小区为基本单位的。因此,有的时候很容易漏掉这些在京的流动人口,”北京市新东城区永外街道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崔薇薇表示。
此外,还有很多进城务工人员是住在雇主提供的集体宿舍中的。在普查过程中,有些企业由于害怕给员工提供的生活环境太差而被曝光,不愿予以配合提供真实数据,这也成为统计流动人口的一大阻碍。
而此前人口普查中对于流动人口的调查方法也存在问题。
以2000年为例,当时只调查流动半年以上的人员,一般人都排斥陌生人的询问,有的流动人员即使到流入地呆了半年以上,也会随口答“一周、半个月”,这样流入地就不会登记此人。而他的户籍所在地普查人员一说此人已经离家半年,就不再登记,因为按规定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员要在流入地登记,于是,这个人就被漏登了。
而这次的人口普查工作,对于流动人口的普查方法做了很大的改进。“我们的原则是,只要在2010年11月1号到10号期间在我们街道管辖范围内的小区出现的人,我们便会对其进行普查。在普查过程中,我们有几项基本的参数可以统计出这一时期我们片区的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我们会询问普查对象的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这样,我们便可通过普查,将普查对象的来源地弄清楚。当然这些‘人户分离’的普查对象在其户口所在地也会接受普查,最终,两地数据汇总起来,便可以清晰地分析出流动人口的数量、来源地等重要指标了。”崔薇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