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王友红介绍,目前北京有名号的打着“药膳”招牌的餐馆大约只有七、八家,而实际上“打着擦边球”的药膳餐馆却“多的说不清楚”。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由于没有严格的专业规范,现在市场上号称药膳厨师的人不在少数,可“真正拿得出手”的药膳厨师非常少,尽管前几年中国药膳研究会(民间行业组织)等部门着手培养药膳厨师,可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据王友红透露,目前中国市场上的药膳厨师身价是普通厨师的两至三倍。王友红所在的酒店能同时容纳400人就餐,尽管生意比较红火,可目前能上灶台的药膳厨师只有4人。
另一方面,老百姓的观念仍然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药膳餐馆的“公开化”。王友红坦承,中国药膳餐馆行业目前存在一个最大的忌讳,就是对外推广不能提“药膳”,而只能打着“养生”、“保健”等口号。
“很多人一听到药膳中有个‘药’字,认为是治病的,就不愿去吃,这几乎成了一些人的心理障碍。” 王友红笑着说。
正是考虑到这一实情,很多药膳餐馆正在改变自己的行为,就是更加注重提升药膳的色、香、味,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一味地追求疗效。例如,在南方地区以美食著称的成都,一家药膳餐厅由于开发了一种可作为药用的食用玫瑰,声名鹊起,在6年时间里赚到了300万元。
“吃起来比较清香,有玫瑰的清香味,口感特别好。”一位名叫何晓凤的女顾客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很多消费者表示,他们之所以喜欢吃药膳,首要的前提是因为“好吃”,至于是否有养生的功效,他们只是抱以美好的期望。当然,也有一部分顾客是专门抱着治病的目的来吃药膳的。王友红讲了一个例子:一位老先生便秘多年,久治难愈,最后只好寻求药膳治疗,知道这一情况后,王友红在其药膳中加大了苁蓉的用量,病很快就好了。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