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八村的人们赶到村上领取太阳能灶。(陶克图摄)
10月下旬的一个早晨,正在准备早餐的彭阳县农民张秉莲迎来了十来位客人,来客简单问了她使用太阳灶的情况后,围着太阳灶仔细研究,甚至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今年60岁的张秉莲的两个儿子都外出打工了,她和老伴靠侍弄家里的30亩地,每年有近两千元的收入。她说因为丈夫身体不好,所以是村子里过得“最瞎的人”。因为使用太阳灶,家里去年买的煤现在还没有用完。客人们接着又走访了距离不远的张秉莲的妹妹张秉清家。因为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过着“勉强糊口”的生活。太阳灶每年大概为她家节省下了1吨多煤,几百元左右。
张秉莲和妹妹都是宁夏丰联彭阳太阳灶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受益者。这个项目在彭阳县共发放了3.4万台太阳灶。而这些来访者来自这个项目的合作开发方——宁夏丰联世贸有限公司、洁能国际投资有限公司(Clean Air Capital Ltd),和在项目的日常维护和碳排量监测方面承担重要责任的彭阳县能源工作站。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宁夏画报》副主编、著名摄影记者陶克图以彭阳太阳灶CDM项目为素材的两幅摄影作品在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9年度“CDM:改变生活”影像赛中获得最高奖项,陶克图因此获得了由UNFCCC理事长签署的奖状。这位长期关注宁夏南部贫困人口的摄影家说,这个项目最打动他的是,“让老百姓在不知不觉中为应对气候做出贡献”。
减排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事
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区之一,它也是中国适应气候变化项目试点省区之一。
根据2005年开始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产生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CDM项目,项目所产生的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CER)可以冲抵其减排额度。CDM催生了碳交易市场。2005年以后碳交易市场成长迅速,交易金额倍增,业内人士预测,到2012年全球的碳缺口将达16.36亿吨。目前,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理事会(EB)注册的CDM项目将近2300个,主要分布在亚洲和中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的项目大概有700多个,获得CER的200多个。
2009年3月在EB注册成功的丰联彭阳太阳灶CDM项目是中国第一个在EB注册的太阳灶CDM项目,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CDM理念用于农村扶贫工作的商业运作项目。
丰联世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润林介绍说,彭阳县CDM项目的减排量联合国指定机构已经进行了核查,结果已经在EB的网站上公示,估计年底会进行CER颁发,这意味着这个项目的CER可以进行实质性的交易了。
截至2010年9月,丰联共有4个CDM项目在EB注册。“全部项目一共给7万户农民免费发放太阳灶。其中,彭阳县3.4万台,西吉县1.9万,海原县1.7万台。已经实施了5.3万台,剩下的今年年底就要实施完。”王润林说。
太阳灶基本上可以解决农户的炊事活动,根据2009年DOE(联合国的指定经营实体,负责复核项目的实施情况)核查的结果,农户平均每天使用太阳灶四五个小时,烧水、蒸煮面食等都非常方便。太阳灶平均可以为每户每年节约1吨左右的煤,也就是几百元左右。这对于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的当地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