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福建上杭县下都乡渔民发现大批死鱼出现,他们的第一反应是“紫金山又在排毒水”。
“毒水”是渔民对紫金矿业采矿过程中所产生废水的称呼。汀江渔民经常因为“毒水”遭遇死鱼现象,只是紫金矿业从不承认两者之间的联系。
如此大规模的死鱼出现引起了渔民的愤慨,问题当即被反映至当地政府。据渔民回忆,当时死鱼水域的水质明显呈绿色。
7月12日,紫金矿业废水污染汀江流域的消息被证实,仅汀江流域棉花滩库区死鱼和中毒鱼即达378万斤;同日紫金矿业紧急停牌,公告了9天前的废水泄漏事故——紫金山铜矿湿法厂9100立方米含铜酸性污水进入汀江。
这正是汀江死鱼及水质变绿的原因,也是紫金矿业第一次公开承认污染问题。自此,紫金矿业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政府部门紧急介入,环保部、福建省环保局、福建省证监局等调查组随即赶到。
环保部会同福建环保厅、龙岩市政府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最后认定,此次事件是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事因在于,“企业污水池防渗膜破裂,导致污水大量渗漏后通过人为设置的非法通道溢流至汀江”。
责任追究迅速推进。福建省政府责令龙岩市环保局长辞职、上杭县县长停职检查。此前,上杭县政府也对县环保局局长、经贸局局长给予停职等处罚。上杭县公安局还刑事拘留了肇事铜矿湿法厂厂长、副厂长及环保车间主任3人。
以上所有处罚措施、环保部牵头的联合调查组的调查及处理意见都仅限于此次突发事故。
而在此前,居住当地的上杭人,已10余年不敢喝自来水(水源来自汀江紫金山下游)。
多年来,上杭人仅买水一项费用累计支出便在亿元以上,因环境污染转产的下都乡渔民每年损失2000万元以上。
环保事件的背后,是紫金矿业赖以快速增长的“低成本采矿模式”——紫金矿业依靠当地政府支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低成本采矿模式,屡次受到外界质疑甚至遭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立案调查,却均涉险过关。
事故之前
根据联合调查组的调查结果,紫金人为非法打通6号集渗观察井与排洪洞,污水顺排洪洞流入汀江,是造成此次严重污染的主因。
实际上,这样的排洪洞还有很多。据曾在紫金矿业工作多年的一名工人介绍,紫金矿业依山建了很多排洪道,通往汀江388大坝、389大坝……415大坝。
多年来,紫金矿业就是通过这些排洪洞排放污水。
知情的行业人士说,紫金矿业湿法炼铜也有循环利用和环保设施,但系统并不能利用所有废水,而最后阶段积累的不能循环再利用的废水需要较高的处理成本。因此,紫金矿业会不定期通过排洪道排泄废水;而在暴雨天气,系统不能承受的废水会更多排放。这也是汀江每次大规模死鱼事件大都发生在暴雨过后的原因。
坊间流传,汀江水系的鱼已经有了较强的适应高铜环境能力,体内铜离子严重超标;尽管上杭人很少吃当地鱼,但在当地著名的肿瘤医院——梅县黄堂医院,不少病人来自上杭。
上述现象虽并无权威统计数据,也无医学证明两者之间的联系,但下都乡渔民手中的水质监测报告是他们强有力的证据——由于渔民担心上杭政府不承认监测水质来源,便设法使上杭水产局签字密封后,到广东化验。2010年6月份的一次水质化验结果显示,铜离子超标5倍。而上杭政府部门屡次拿出水质检测报告显示水质正常。
就是这片“水质正常的水域”,给上杭的渔业养殖户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死鱼损失,这样的情况让渔民心有不甘,多次向政府上访。
6月23日百名渔民的集体上访是为数不多的一次成功,所有死鱼获得赔偿。但紫金矿业方面并不承认死鱼与“毒水”有关,赔偿事宜也是政府代为出面。
6月29日,下都乡渔民手中拿到了一个盖有“上杭县人民政府”印章的通告,“建议棉花滩库区上杭段网箱养殖户转产”。
“实际上是强迫转产。”渔民说,因为通知后明确表示“不转产的养殖户今后造成的一切损失自负”。
“强迫转产”事件发生在7月3日“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前一周左右,知情人士透露,由于鱼类对铜离子的敏感程度是人类的10倍,紫金矿业每次排放废水都会被鱼类及时“发现”。为了解除“鱼”这个天然污染检测器,紫金矿业和上杭县政府联手做出了转产的安排。
低成本真相
肇事铜矿位于紫金山脉一隅,是紫金山金铜矿的主体组成部分,也是紫金矿业的主要经营资产。紫金山“上金下铜”,伴随着金矿逐渐枯竭的风险,铜矿逐渐成为紫金矿业的主要利润来源。
2009年紫金矿业集团产铜8.48万吨,与上一年相比增长38%;铜矿业务收入占比10.75%,利润占比已达21.52%。当时全球铜市场震荡下行,紫金矿业铜销售价格同比下降20%以上,但对集团利润贡献并无影响。分析人士说这主要取决于紫金矿业的成本控制。
紫金矿业的整体采矿成本控制均好于国内同行。其黄金矿的开采成本不但低于中国黄金、山东黄金等国内黄金公司,也好于国际五大黄金生产商。
矿产资源并无优势的紫金矿业,何以达到最低的采矿成本?紫金矿业对外宣称低成本源于拥有的技术。紫金矿业说,公司所拥有的堆浸选冶技术、湿法冶金工艺等100多项专有技术和11项专利技术,给紫金矿业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然而,随着对突发污染事件的深入调查,紫金矿业的低成本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紫金矿业宣称的所谓技术,始于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大胆采用氰化钠溶液提炼黄金,这一方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意味着严重污染的产生。虽然后来堆浸技术、湿法工艺在流程上成功打通并成为国家支持技术,但整个系统依然做不到全封闭、无污染,尤其是循环利用系统不能消化所有废水。
上述紫金矿业员工说,对生产中系统循环利用不能完全消化的、后期处理困难的废水(污染水),紫金矿业的做法是将其直接排往汀江。而如果按环保标准对这些污染水进行处理,是需要付出高成本的。这种破坏性的污水排放,正是紫金矿业低成本开发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