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根本是打破政府的土地垄断
夹心层住房问题的解决,不能完全依赖保障房和经济适用房,而应该寄希望于把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至少能让夹心群体租得起房,更要依赖于住房的租赁市场逐渐规范化,不能随便提高房租价格,抑或随意赶走房客,住房租赁市场的秩序、制度、法律也要相应的完善。要允许大量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进入市场,改造城市里的城中村,这些都能给夹心层群体提供租得起的房子,解决夹心层的需要。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河南省委主委张震宇: 应对老龄化需全社会合力
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今年2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最新数据,截至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未来二三十年内,我国社会的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0%的超高比例。由于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未来中国的养老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要应对不断严峻的老年人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合力,通过不断开拓思路,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和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弥补巨大养老需求下市场供给的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的养老产业,尤其是专业养老机构的发展速度远未达到老龄人口的需求。养老问题除了政府托底保障外,还应出台措施激励社会养老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养老公益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展老年医学、专业老年服务企业、非营利性老年服务社会组织和老年用品生产企业以及培育老年消费领域的市场等。
全国政协委员、合众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皓: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业
面对老龄化不断加剧的事实,必须要树立政府引导、社会兴办、社会推进的发展理念。在发挥政府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养老产业的属性,鼓励社会各类养老形态的发展,推动以居家养老为主的传统方式向社会化养老为主的新养老业态转变。要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定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衔接,实现服务对象普通化、运作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和服务队伍的专业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啃户籍改革“硬骨头”
2月12日,国家发改委称2014年将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出完善流动人口融入城镇的政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融入城镇的制度设计等。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户籍制度改革是“硬骨头”,目前我国各地都在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来出台相关政策,比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大都市出台居住证制度,但这些制度与庞大的外来人口相比,受益群体很有限,满足不了庞大的外来人口群体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
户籍制度造成城乡二元分割,并造成城乡居民之间权利的不平等、享有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的不平等。个人认为,可以分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例如,一至两年内,剥离户籍制度的福利分配功能,在中小城镇全面取消户籍制度,建立人口登记制度;三至五年内,除某些特大城市外,其他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基本放开,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五至八年内,全面实行以身份证代码为唯一标识的人口登记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蔡昉: 通过改革创造人口新红利
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源泉,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政府可通过改革户籍制度,立竿见影地释放制度红利,提高潜在增长率。目前农民工的劳动参与率比较低。我国53%的城市化率中有1.6亿的农民工,但这些农民工并不能拥有与城市人一样的基本社会保障,也没有基本的公共服务,因此就难以形成稳定的劳动力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将农民工市民化可以“一石三鸟”,立竿见影。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 教育是希望,但不能背负所有希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除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外,我国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校毛入学率达到40%。我国的教育需要改革,这是毋庸置疑的,例如在促进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方面我们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是所有关于青少年出路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教育改革来解决。如果高校毛入学率达到了40%,那剩下40%的青少年的出路是什么?是“教育出了问题”导致青少年出路过窄,还是“社会和政府做得还不够”使得青少年机会太少?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今后将有更多外来工作人员随迁子女进入发达地区接受教育。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看,需要完善“以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明确中央及流入地、流出地政府合理分担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 政府和社会要对青年的出路负责
如果社会不能对青年进行合理分流,青年的出路就会有问题,学校就会有压力。但要解决青年的出路问题,不是学校的事情,而是政府、社会的事。让青年人能够在不同的阶段找到不同的出路,才能够保证各级学校良性竞争,才能保证各种人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使学校、老师尽心尽责,让孩子成才。一味地将社会的责任推到学校,这对政府来说是不负责任,对舆论来说是误导,对家长来说是加重了不必要的负担,对孩子来说是扼杀了个性,迫使他们走这样一座独木桥。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 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下,转变发展模式、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雾霾笼罩、沙尘肆虐、水体污染、垃圾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也困扰着中国。一系列最严环保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深刻表明了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十分严重,非得下“重药”才能见到效果。在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问题上,不仅需要政府负起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共同的重视与参与。保护环境,就是捍卫我们的生存底线,维护我们的共同家园。
环境的污染都是由各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我们日常生活对环境的污染,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尽管如今在大中城市,随地吐痰、随地乱扔废弃物已经少见,但是随意用水、随意用电、过度使用日化产品、随意处置对环境有污染的日用品等行为依然随处可见,这些都为环境污染做出了“贡献”。所以,我们不仅要做环境保护的呼吁者,更要做环境保护的参与者。环境保护人人有责,需要全国人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院院长许皞: 大气治理任务紧迫
大气污染防治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污染重点治理地区,应该加强大气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支持燃煤锅炉拆除和储煤场的整治、煤改气和清洁能源置换、机动车限行减少尾气排放等方式,切实做好大气治理工作。政府要和企业共同出资出劳,积极投入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做到早治理、早见效、早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