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专题- 2013时事盘点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2013年中德关系评述
孟虹 • 2013-12-27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2013年,中德关系在进入不惑之年后迎来了一个新纪元。3月中旬,习近平在中国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新的国家主席、李克强出任新一届的政府总理。同年9月,默克尔领导下的联盟党以41.5%的高支持率赢得第18届联邦大选胜利,并在12月中旬在联邦议会选举中获得通过,成为连任三届且两次领导大联合政府的德国女总理。在这样一个双方政府换届更新的一年,中德两国关系以延续和拓展、深化和提升为特点,既反映在双边多元化合作领域,也表现在借助中欧和国际层面展开的合作交流方面。

首先,德国作为位于欧洲中央的世界经济大国和欧洲一体化的“领头羊”,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始终意义重大。今年5月底,李克强总理上任后首次出访亚欧四国,便将德国作为唯一一个欧盟国家纳入访问国之列。在短短两天时间里,李克强与默克尔多次会晤,磋商和交换未来几年中德合作的思路与重点,以及有关国际棘手问题的看法,并展望未来,共同举行记者招待会和发表联合公报,指出在深化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保持两国总理年度会晤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层次的磋商交流,密切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在中德工商界午餐会上,李克强以“中德携手、共创未来”为题发表演讲,向德国工商界人士阐述了当今中国经济形势和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政策,指出要借助中国“新四化”的东风来深化中德和中欧合作的新主张。在波茨坦会议旧址,李克强一方面高度赞赏德国战后贯穿始终的和平主义路线及其对于促进两德和欧洲统一、地区和世界和平所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呼吁各国尤其是日本,应以史为鉴,吸取二战教训,以德国为榜样,积极深刻反思过去和尊重《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由此也使得中德合作更广泛地拓展到如何治理和维护国家与地区和平稳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方面。

其次,在全球化发展的今日,中德双边关系不仅受到两国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体制以及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与世界形势和发展密切相联。为此,如何把握和珍惜中德在过去40年奠定的良好基础,推进双边关系的稳定发展,也成为国家主席习近平与默克尔总理今年会晤探讨的重点。9月6日,在圣彼得堡举行的20国峰会期间,这位昔日的文科生以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视野,在与理工科生默克尔会谈时借助牛顿力学三定律“惯性”、“加速度”和“反作用力”,清晰明瞭且形象化地阐述了未来中德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出双方应牢牢把握良好合作的惯性,保证这一大方向和主旋律不变,充分利用已创建的政府磋商和诸多双边战略对话机制,加强高层交往,不断提升政治和战略互信,并本着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的精神,推进扩大双方利益的交融,强化伙伴和机遇意识,减少双边合作的阻力,求大同存小异,积极开展务实合作,以加速和提升双边关系的稳定与顺利发展。

在具体促进双边政治互信与合作方面,今年的亮点聚焦在三方面:一是4月初在杭州召开的“中德法治国家对话”第十三届法律研讨会,德国联邦司法部长施纳伦贝格和中国国务院法制办主任宋大涵亲自揭幕,近百名中德立法工作者、政府官员、法官、律师和专家学者参加,围绕“预防与化解行政争议”展开深入讨论;二是5月中旬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举行的第十一轮“中德人权对话”,就少数民族权利保护、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依法治国以及经济危机对保障人权的影响等问题展开探讨;三是5月底和6月初在柏林和埃森举行的为期10天的“中德未来之桥——青年领导者交流营”活动,来自两国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各15名青年领导者通过研讨会、集体活动、专家访谈等形式,围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视角”展开了积极对话,促进了两国青年精英的相互理解与友谊的建立。

在经贸合作领域,伴随中国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国梦”的提出以及“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确定,中德合作的重点在今年也出现了微调态势。在李克强总理访德期间,尤其将两国在制造业和信息通信技术、农业和城镇化、经贸和财政金融领域的合作提到了议事日程,一方面与默克尔总理确定建立中德农业合作部长级对话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合作,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阴霾未散的情况下倡议建立两国“财长+行长”财金对话,启动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建立德国中国商会和投资促进机构,积极推动中德合作进入“快车道”和“提速期”。近年来德国作为欧洲的第一大经济体和中国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已互为彼此在欧盟或亚太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据统计,2012年中德双边贸易额已达到近1611亿美元,为1972年建交初期的588倍,占同期中欧贸易总额的近三分之一;德国对华投资达14.5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28.5%,德国在华企业约7000多家,其中中小型企业日渐增多。预计2013年的双边贸易额及德国对华投资均将超过2012年。与此同时,中国已成为德国第三大投资项目来源国,2011年至2012年对德投资首次超过了德国对华投资,中国在德企业也快速增加至2000多家。中德两国合作努力奉行互利共赢公平竞争政策,为中欧关系的发展和欧洲经济的复苏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消除贸易保护主义,促进中欧经贸合作的顺利开展,尤其在解决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和无线通信设备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和征反倾销税方面,中德两国领导人一再强调通过对话协商来避免中欧“贸易战”的爆发,使得矛盾最终得到妥善解决,从而为未来中欧解决贸易冲突和推进经贸合作提供了积极有效模式。

在人文科教领域,继2007-2010年“德中同行”和2012年在德国举办“中国文化年”后,今年中德两国又独具一格地携手开启“2013/2014年中德语言年”活动。按照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威廉·洪堡的观点,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沟通工具,同时也是各民族文化的载体与传承体,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迄今在中国约有20万人在学习德语,近70所高校设立了德语专业,愈100个中小学参加了德国外交部发起组织的“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活动。在中德关系不断深化的今天,德国方面也更加重视对于当代中国的研究。有鉴于德国决策层和民众对于中国认知水平并未能跟上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人口最多国家发展的事实,德国民间基金会墨卡托基金会在继2011年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组办“启蒙之对话”等系列活动后,在德国愈3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设有汉学教学与研究的同时,于今年11月宣布将投资1840万欧元在柏林创建欧洲最大的中国研究院,聘请30名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重点就中国政治、经济、技术创新和环境以及社会、媒体、当代文化等展开研究。而在中国方面,目前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作为中德合作研究的重要平台外,上海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四川外国语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分别被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确定为国家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今年则在原《德意志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创新出版《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杂志,并在“中德语言年”框架下与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合作协办“中德文化语言政策高层论坛”活动。此外,由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和北京大学合作创立的德国研究中心经过愈十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中德学术交流和跨学科人才培养研究的重要基地,今年9月参与组织了“中德作家论坛”以及首届“中德领袖论坛”,邀请来自中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艺术等领域的领袖人物围绕“文化与信任”、“经济与信任”和“政治与信任”展开讨论。认知和了解是人文交流的第一步,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互信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目的,中德唯有在民众之间和国与国之间建立互信,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两国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正如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活动开幕式上强调指出的。

按照农历,2014年是中国的马年。马象征速度、持续和坚韧。在德国,圣诞节前夕新政府成功组阁后,将稳定财政、保障社会福祉和促进社会稳定与安全作为新政府工作的三大重要目标,并将能源转型视为其中的重中之重,由此使得诸多联邦部在设置与命名上迎合新时期发展需要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如经济部以能源取代原有的科技,更名为“联邦经济与能源部”,司法部将消费者保护从原来的农业部挪到自己职责范围,更名“联邦司法和消费者保护部”,交通部将电子网络建设与安全纳入管理权限,改称“联邦交通与电子基础设施部”,环保部则重点将建设与环境、自然保护及核电安全相结合来统筹兼顾等。2013年因两国政府先后换届,中德双方高层的互访不如前几年频繁,但两国新政府确定的大政方针和基本原则为未来几年中德合作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毫无疑问,这些将在2014年默克尔蝉联总理后首次访华以及在德国举行的新一轮中德政府磋商中得到凸显,中德关系由此有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和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学者)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李克强:让失信行为无处藏身
中央要求坚决整治和严厉查处跑官要官
2014年春运今启幕 36亿人次“大迁徙”
中国驻英大使说中国比西方想象的更加开放
中国驻越大使:中越关系将取得更大发展
中东问题特使:中方高度关注叙人道主义状况
二战中国劳工拟在华向日企提起大规模集体诉讼
安倍访中东非洲抗衡中国 为“入常”拉票
安倍访非一路撒钱 “求爱非洲”前景唱衰
中纪委全会公报: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微画册更多
《改革新起点》
  作为中国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勾勒出未来中国改革的总路线图,明确了中国在15个领域所涉的56项具体任务。
专题导航更多

2013年时事盘点

2013年,随着经济增长回落到中速和新一轮改革的开启,中国在经济上保持持续平稳发展,中国的市场和社会更加开放,政治、民主法治将取得很大进步,民生获得更好改善。

斗士不朽

纳尔逊·曼德拉于12月5日逝世,享年95岁。这位南非前总统曾指引他的国家,渡过了种族隔离制度结束后的那段惊心动魄的过渡时期。

嫦娥三号探月
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
习近平出访拉美三国并赴美会晤奥巴马
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