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曾为人类进步做出不少让我们引以自豪的贡献,但近代以来,中国积弱积贫,日益沦为世界文明交往中的“洼地”,乃至文化殖民对象,遑论为人类做贡献。毛泽东1956年曾说,“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近三十年来,随着中国国力日增,如何为人类文明做贡献成为一大新课题。而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阐释的“中国梦”概念,既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一种极具感召力的宏大图景,也为世界文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某种程度上,“中国梦”也是“世界梦”。
首先,“中国梦”的实现,本身就意味着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所谓“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将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本身就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近代崛起的大国中,英国、日本等国家至多是千万级人口国家的崛起,美国和苏联属于亿级人口国家崛起,而中国则是十亿级人口的崛起。而且,中国既是发展中大国,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种“文明型国家”崛起,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并将极大地影响和改变整个世界的根本面貌。
其次,“中国梦”为世界树立了一种“和而不同”的全新价值理念。当前西方文明缺乏对文明多样性的包容,而中国哲学历来讲求“和而不同”。费孝通先生将其概况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就是说,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这样就能在全球化的同时,博采众长,建设“和而不同”的美好世界。
“中国梦”正是这种包容性价值观的体现。“中国梦”不同于通常说的“美国梦”,“中国梦”的目标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它更强调集体主义,强调国家繁荣富强,个人才能更好地安居乐业。人常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当前叙利亚民众颠沛流离的状况就是反面例证。相比之下,“美国梦”更强调个人成功和自我实现,其基础是个人主义。但“中国梦”与“美国梦”看似迥然不同,实际并不相互否定:实现“中国梦”的最终落脚点,仍是为让个人过上好日子;而“美国梦”实现的前提,就是国家稳定富足,如果国家频频动荡或财富蛋糕做得不大,个人再拼命努力恐怕也是枉然。从这一意义上,“中国梦”与“美国梦”(也包括其他各种宏大梦想)实际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种“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对建立和谐世界不无裨益。
第三,“中国梦”还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文明自信的范例。国家兴衰与文明心态实则互为因果:只有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民众才会增强对本国发展道路和政治理念的自信与自觉;反过来,只有当一个国家文明自信和文明自觉,才不至于在全球化大潮中迷失自我,既能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又不至成为外域文化的殖民对象。一个国家,一旦丧失对国情意识、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的认知,只知照搬西方理论和实践,往往是淮橘成枳,陷入恶性循环。当前阿拉伯国家在政治剧变中进退失据,源头就是意识形态迷茫。而“中国梦”的概念,其背后支撑系统是“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而这种文明自信背后则是“万物皆备于我”的主体精神和哲学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对众多苦苦寻觅的发展中国家,无疑极有借鉴价值。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将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方针,在实现国家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也以负责任大国的全球视野,审视和对待涵盖全人类的“世界梦”。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辅相成,中国的发展和繁荣必将与给“世界梦”的实现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