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报》记者 尉红琛 · 2016-09-23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清水里的刀子;王学博;电影;文化 | 打印
| 纠错 |
游走于导演与制片人之间
王学博为何选择这样一个小众题材作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这要从九年前说起。
2007年,王学博在东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读大三,同班同学石彦伟向他推荐了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从小就对西北感兴趣的他被西海固特有的民俗、宗教和地域特征深深打动,于是萌生了想要拍摄短片的想法。两个穷学生一拍即合。没有资金,没有演员,连吃住行都成问题的他们硬是靠着在网站上发帖召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我们把需要制片、美术指导、场景和演员等一切需要都发了上去。这个帖子主要的思想就是举意穆斯林题材的影视创作和民族文化的宏扬。” 王学博当年在博客上这样写道。事情进展得很顺利,将近30分钟的短片很快出炉,后来该片还入围了第七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
出于对小说的喜爱,王学博有意将其拍成一部长篇。2010年,王学博大学毕业两年,在积累了一些拍短片的经验后,他开始着手准备正式开拍。为此他还曾到西海固体验生活,深入到当地最穷的村子里,跟农民一起吃住。十个月的体验生活带给他不少创作素材。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即将开拍之时,他遇到了自己导演生涯中的第一个门槛。
主角马子善的扮演者是他在当地花了半年时间找的老人,老人并不是专业演员,临场发怵,电影开不了机。而且又因为当地民风的原因,饰演一家人的演员必须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家人,这就为电影拍摄增加了难度。追求完美的王学博不愿强求,更不想糟蹋作品,只得作罢。
“当时有一种从悬崖上掉下来的感觉。刚毕业两年便找到一个大的投资,感觉一下上了天,但是没拍成一下又落到地狱。”王学博如此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
《清水》夭折后,他回到长春,过了一段黑白颠倒的日子。当时他不停的阅读前苏联和拉美的文学作品,感受到了荒诞而魔幻的色彩,于是想去把自己的这段经历拍成电影,但最终因状态不佳而作罢。后来又去创业,开公司,但这始终都不是他想要的。
他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做些和电影相关的事情,于是尝试去做电影制片人。此时,他的才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2014年,他和耿军合作的《锤子镰刀都休息》荣获第51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奖。次年,与导演万玛才旦合作的《塔洛》成功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并且该片在今年的首届意大利中国电影节上摘得最佳故事片奖。虽然作为制片人取得了不少成功,但是王学博心底仍有一个结,那就是未完成的《清水》。
从威尼斯回来后,在导演张猛的鼓励下,王学博决定重拾自己五年前的梦想。制片人的经历给他的导演工作以及寻找电影投资带来许多帮助,一些投资人在没有看过剧本的情况下,只凭故事梗概便签了合同。尔冬升导演也被剧本和他的用心打动决定加盟电影,这让他特别感动也倍感压力。
五年过去了,当年的村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过去更加开放了,村民对电影的拍摄也没有那么排斥。用王学博的话来说,就是“这次终于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
上一页13下一页 |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