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我与周报 >> 正文

一位意大利女孩的周报情缘

戴小华  ·   2018-05-25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北京周报;社庆;汉字
打印
纠错

  虽已退休多年,但在职时的一次偶发经历却时常萦绕心头,难以忘怀…… 

  那是2007年仲夏,笔者利用年假经俄、德两国赴北欧旅游休假。在北京至莫斯科的国际航班上,一场不期而遇的访谈使我对自己就职多年的《北京周报》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有了更加形象直观的认识,也对这份历经半个多世纪风云的国家外宣刊物更加敬重与热爱。 

  飞机起飞后不久,我拿出随身携带的周报(英文版)翻看,看了一阵感到疲劳便放下杂志打算休息一会儿。“对不起先生,我能看看这本杂志吗?”一声弱弱的英语询问从邻座传来。听到有人对周报感兴趣,我睡意全无,忙不迭地回答:“没问题,如果你喜欢,这本杂志就送给你了。”邻座是一位外国姑娘,学生模样的她清纯质朴,问询中带着羞涩更充满期待,看得出来是真心喜欢周报。与外国读者面对面交流,这种机会并不多,我兴致盎然地与姑娘攀谈起来。 

  姑娘告诉笔者,她叫ELISA CISIO,来自意大利米兰,大学三年级学生,就读于米兰附近的伯尔根摩州立大学(THE STATE UNIVERSITY OF BERGAMO),该校是意大利全国排名第二的外语教学院校,开设英、德、日、西、阿拉伯、中文等多种外语。中文专业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热门外语,目前全校有400人在读汉语专业,是各语种中在读学生最多的一个专业,而意全国目前有10所大学开设了中文专业。 

  “你选修了哪门外语?” 

  “英语和德语。” 

  “为什么不选修汉语呢?” 

  “当时觉得汉语太难学,没敢选修。” 

  “那么现在呢?” 

  “现在当然不这样想了,我甚至有点后悔当初没选修汉语。”   “为什么后悔呢?” 

  说到这,ELISA和我谈起了她与周报的一段不解情缘。读大一时,一个偶然的机会,ELISA在学校图书馆里发现了《北京周报》,最初是为了练习英语阅读,她开始借阅周报。读着读着,她发现从杂志中学到的不仅是英语,更是一个东方古国大踏步走向文明进步,走向繁荣昌盛的历史画卷。可惜一年多后,或许由于经费及网络资讯迅速发展等原因,图书馆不再订阅周报。尽管不能再读纸质版,但已经形成的印象加之各种网络信息,使ELISA对中国越加关注,也越发想亲身踏足看个究竟。 

  经过一番准备,今年暑假,ELISA和她的女友以自助游的方式平生第一次来到北京,在京的10余天中,她们住在胡同内一户普通市民家中,每天游北海、逛景山、走天坛、看长城,四合院中的白墙灰瓦、大红灯笼、饺子面条以及其乐融融的民居生活给她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两个小姑娘由衷爱上了这片生机勃勃、美丽富饶的土地和那里淳朴善良的人民,更萌发了回校后选修汉语的念头。 

  ELISA对当代中国的关注深深感染了我,一个念头跳出脑海,“既然姑娘如此钟情中华文化,为何不现在就教她一点汉字呢?”我拿出纸笔,写上几个字,一笔一划地教了起来。 

  不愧是学语言出身,ELISA的汉字一上手就写得有模有样,发声也中规中距,只是四声还把握的不太准确。我着重讲了汉语发音的四声,而后问起她们学校的汉语教材是哪里出的,汉语师资及中文书刊等方面的情况。回答中文教科书是意大利或英国出的,中文教师鲜有地道的中国人,学校图书馆中客观真实全面介绍当代中国的书籍刊物也少得可怜。这种现状既说明我们的对外宣传及文化传播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更说明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随着姑娘小心地收起获赠的周报,机上访谈告一段落,但笔者的心情怎么也不能平静下来。望着窗外五彩斑斓的朝霞云霭,想到我们的《北京周报》能让越来越多各国朋友认识了解并喜爱中国,再想到周报虽也在不断改进但与党和国家的期望要求仍有不少差距,我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只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