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医疗 >> 正文

“中国白求恩”在非洲

  ·   2015-12-03  ·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标签:中非;医疗队;援助
打印
纠错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西南355公里的季马市近郊,静静地矗立着三块分别用中文、阿姆哈拉语、英文书写的墓碑,墓碑下长眠着因公殉职的首批中国援助埃塞医疗队队长—梅庚年大夫。当地一户普通人家几十年如一日地义务守护着墓地,这源自他们对这位“中国白求恩”及中国援埃医疗队的感恩和缅怀。

  今年是中埃建交45周年,也是梅庚年大夫牺牲40周年,中国驻埃塞使馆近日再次祭扫了梅大夫的墓地并慰问了守墓老人。在中非关系取得累累硕果、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即将召开之际,梅大夫的事迹又一次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不由赞叹有多少位像梅大夫一样的中国人用辛劳汗水和无畏牺牲铸就了中埃、中非友谊的丰碑。

  梅庚年于1924年出生在河北一个贫苦的家庭,早年即投身中国抗日战争,曾与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有一面之缘,21岁进入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医科学校学习,并在此后的解放战争中救治了无数伤员。新中国诞生后,他长期奋战在医疗工作一线,建设医院、钻研医术,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知名专家。

  1974年3月,梅庚年心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中埃友谊,率领中国首批援埃医疗队来到季马市巡回诊疗。他走遍乡间田舍,攻克多个疑难杂症,救治众多患者,在当地有口皆碑。梅大夫虽然身处异国他乡,生活艰苦且身患高血压和心脏病,但他不考虑个人得失,只想救死扶伤,忘我工作。最繁忙的一天,他看了313名病人、做了7台手术。1975年8月,埃塞加木戈法省发生严重灾情,刚结束巡诊的梅大夫立即率队参与救灾,然而就在结束救灾返回途中遇到车祸,不幸殉职,年仅51岁。梅庚年牺牲后,埃塞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追悼会,并建造了碑墓。直到今天,墓地有当地人定期打扫、清理,墓地周围的开阔地也成了当地居民自发聚会的小广场。每当我们前去扫祭,当地老百姓仍传颂着梅大夫的故事,他们已把梅大夫深深铭记在心里。

  令人欣慰的是,梅庚年的继任者们继承并发扬了他的遗志。从1974年至今,20批中国援埃医疗队、300多名中国医护工作者来到埃塞义诊,走遍了埃塞山山水水,共门诊病人200多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超过44万,手术74165人次、抢救危重病人42814人次。而梅庚年大夫和他的医疗队只是中国援非医疗队的缩影。自1963年,中国先后向非洲51个国家和地区派遣约2万名医生。这些奋斗在非洲的“白求恩”救治了数以亿计的病人,同时还帮助改善当地医疗卫生条件、无私传授经验和技术,并留下了数万名“扎根非洲的医疗队员”,期间更有50位优秀医疗队员牺牲在非洲。迄今,中国医疗队仍然在非洲43个国家和地区的救死扶伤的一线工作着。

  这些在非洲的中国“白求恩”不但为中埃、中非友谊做出了贡献,也促进了中非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随着中埃、中非关系深入发展,双方医疗卫生合作也不断拓展。去年,西非埃博拉疫情爆发后,中国医疗队坚守阵地,与非洲兄弟姐妹同舟共济,中国政府紧急驰援,空运疫区最亟需的药品物资。疫情缓解后,中国政府积极参与非洲疾控中心建设,支持非洲国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改善卫生基础设施。想非洲人民之所想,急非洲人民之所急,这才是中国成为非洲国家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的真正原因。

  12月4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将在约翰内斯堡举行峰会,中非医疗卫生领域合作将成为峰会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刻,我们正期待着峰会宣布一系列新的合作举措,相信未来中非医疗卫生合作的大发展一定可以告慰梅庚年大夫等为中非友谊、中非医疗合作而献身的烈士们的英灵。梅大夫可以安息了。(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 腊翊凡)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