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spañol English 中 文
习语用典 学习时间
首页 >> 时事 >> 正文

周新平:这一次,中国投了赞成票,只为制止更多杀戮

  ·   2024-06-12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周新平;时事
打印
纠错

  北京时间6月11日凌晨,联合国安理会表决通过了美国提交的一份呼吁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和以色列接受停火的决议草案。

  当地时间6月10日,在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联合国安理会就呼吁在加沙地带实现停火的决议草案投票。新华社发(联合国供图/埃瑟金德尔•德贝贝摄)

  这是新一轮巴以冲突以来,安理会通过的第一个“立即、全面和彻底”停火决议。之前也有多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提出过停火决议,但在美方的反对下,未能获得通过。

  这一次,美国代表团提出付诸表决的草案仍然存在不少模糊之处,中国之所以在表决时投了赞成票,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的话解释,是从制止更多杀戮、缓解人道灾难的迫切需求出发的。

  从中方一贯坚持的和平立场也完全可以理解,只要能够停战,减少加沙地带人民的苦难,中方一定会给予支持的。

 

  近3.7万巴勒斯坦人的生命被剥夺,呼唤国际社会的良知

  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在互联网上有些观点认为,此轮巴以冲突已经突破了“冲突”的范畴,升级为了单方面的“大屠杀”。根据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发布的数据,截至6月7日,8个月的时间里,巴以冲突已造成加沙地带近3.7万人死亡,8.3万多人受伤。

  这么大规模的伤亡,平民占了绝大多数。就在这份停火决议通过的前5天,当地时间6月6日凌晨,以色列国防军轰炸了加沙地带中部努赛赖特难民营的一所学校。袭击造成40名加沙民众死亡,其中包括14名儿童和9名妇女,另有74人受伤。6月8日在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画面里,一名因袭击受伤的巴勒斯坦儿童伊马德哭诉道:“我们做了什么要被轰炸?”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一周后,2023年10月15日《华盛顿邮报》的报道称,加沙每10分钟就有1名儿童死亡,每5名死亡的平民中就有2名是儿童。

  

  这是6月9日在加沙地带北部城市杰巴利耶拍摄的巴勒斯坦儿童。持续数月的冲突和人道主义援助受限导致当地的食品和卫生系统崩溃,给儿童及其家人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新华社发(马哈茂德•扎基摄)

  巴以冲突不仅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双方的事情。巴以冲突的背后隐藏着历史根源,既有宗教、文化、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因此想要化解巴以冲突,减少平民伤亡,国际社会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联合国安理会对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后的反应还是迅速的,先后多次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应对方案。巴西、阿联酋等国代表团曾向安理会提出旨在停火并缓和巴以紧张局势的决议草案,但都因遭到美国的反对而未能通过。这里面就涉及到美国这个大国在中东地区的博弈:利用以色列牵制伊朗等反美势力。

  然而,为了自己的利益,置数万人生命于不顾,拨款对以色列进行军事援助,向相对于哈马斯而言本身就是巨人的以色列出售武器,还数度阻挠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有关巴以冲突停火的决议草案,为以色列背书,这种做法简直泯灭了人类的良知。

 

  不是美国的良知回归了,而是美国政府面临的压力更大了

  偏袒以色列的美国,为何会在此时提出停火决议?是美国政客的良知回归了吗?并不是,只是因为美国政府在应对巴以冲突方面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了,已经大到了美国政府不得不被迫调整其巴以政策。

  首先是国际社会对美国明目张胆地偏袒以色列,完全无视巴勒斯坦平民死伤的行为给予了强烈的谴责,纷纷呼吁必须关注加沙的人道主义灾难,保障平民的生命安全,而不是追求其政治利益。特别是今年以来,在美国驻约旦、驻黎巴嫩大使馆外,民众举行集会,高呼反美口号,抗议美国偏袒以色列。在伊朗德黑兰,民众在市中心举行抗议,焚烧以色列和美国国旗。在法国巴黎市中心,举行了支持巴勒斯坦人的示威活动。

  德国民调机构拉塔纳公司5月8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在巴以问题上顽固偏袒以色列,美国在不少伊斯兰国家的声誉受到打击;即便在德国、瑞士、爱尔兰等欧洲国家,美国的形象也逐渐走向“负面”。

  其次,美国国内也对政府的巴以政策表达了强烈不满。今年3月,美国国务院一名负责中东人权问题的官员辞职,对美国军援以色列表示抗议。美国内最大抗议来自4月以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点燃的反对美国政府巴以政策的怒火,抗议怒火遍及美国多地高校,学生们要求加沙地带停火、美国停止军事援助以色列。

  

  4月24日凌晨,抗议者在美国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参加示威活动。新华社记者李睿摄

  在国内外压力下,美国不得不调整了偏袒以色列的策略,向安理会提出停火决议草案。在国际社会看来,只要美国不捣乱,巴以地区停战的曙光就不会消失。因此决议获得通过是国际社会强烈呼唤人道主义与实现和平的意志的体现。

 

  三阶段停火倡议能带来真正和平吗?

  根据安理会通过的这份决议,全面停火方案将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主要包括“立即、全面、彻底停火,释放包括妇女、老人和伤员在内的被扣押人员,归还部分死亡的被扣押人员遗体,以及交换被扣押的巴勒斯坦人”,同时,以色列军队撤出加沙地带“人口密集地区”,让巴勒斯坦人返回包括北部地区在内的加沙地带各地,并安全有效地大规模分发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第二阶段将实现永久停火,“以换取所有仍在加沙地带的被扣押人员获释,以色列军队全面撤出加沙地带”。第三阶段将开始“加沙地带大规模多年重建计划”,并归还仍在加沙地带的所有死亡的被扣押人员遗体。

  但决议中的部分措辞依然被认为过于模糊,不足以推动有效的停火进程。更重要的是,这份决议更强调的是解决当下的战争问题,而无法解决巴以根深蒂固的矛盾。

  从历史的角度看,巴以冲突是中东地区冲突的热点之一,是阿以冲突及中东战争的一部分。中东地区因自身突出的资源禀赋和战略价值,成为大国博弈的热点地区之一。以曾经主导中东的英国和二战之后长期深耕中东的美国为代表,纵容以色列扩展定居点、蚕食巴勒斯坦领土,致使巴以矛盾加剧恶化。

  要从根本上化解巴以冲突,“两国方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重点,但两国方案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特别是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时,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刻意在巴勒斯坦“灾难日”前后将美国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到了耶路撒冷,让“两国方案”走向死胡同。

  这次通过的决议虽然也强调,“安理会拒绝任何对加沙地带进行人口或领土改变的企图,同时重申对‘两国方案’愿景的坚定承诺”,但这种话语更像是无助的呐喊,显得底气不足。

  如果不能恢复巴勒斯坦民族合法权利,建立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却想要加沙地区真正和平,是不现实的。停火也可能会是暂时的。

  不过这个三阶段停火倡议为缓和巴以冲突争取了机会。从这次巴以冲突的外溢效应看,反战厌战情绪在加沙地区普遍蔓延,不管是巴勒斯坦还是以色列民众,都不希望战争延续。因此停火之后,希望在联合国主导和组织下,尽快召开更大规模、更具权威、更有实效的国际和平会议,制定落实“两国方案”的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巴勒斯坦问题全面、公正、持久解决,才能让加沙地区实现真正和平。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