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2-10 · 来源:人民网 |
标签: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时事 | 打印
| 纠错 |
实践的维度——伟大的事业,必然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被称为“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事业”?
现在,全球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也就20多个、总人口10亿左右。14亿多人口的中国实现现代化,将使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人口翻一番多,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将彻底改写。
党的二十大期间,在广西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这一点:“我们不同于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的现代化,而是十四亿多人口的现代化。”
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然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
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再优渥的时代条件,如果不迈开脚步、不付诸实践,就只是纸上谈兵,永远蹚不出路来。
中国共产党人崇尚实干。
这次的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6组重大关系,既辩证统一又一脉相承,既着眼长远又脚踏实地。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恢弘气魄、雄韬伟略,这是源于治国理政生动实践的总结和升华。
“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其中蕴含着对“知”和“行”的思考。
“大胆探索”一词令人瞩目: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
“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具体实际开拓创新,特别是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鼓励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比如深化改革。这些年,在啃硬骨头、涉险滩的途中,先行先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之一。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探索不停歇。全局上谋划,关键处落子,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辩证统一。
“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其中有对“长远”和“当下”的把握。
如何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发人深思。
2016年1月,重庆;2018年4月,武汉;2020年11月,南京。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3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会议名称由“推动”变为“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沿江省市也迈上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
回首十年来长江的变迁,绿水青山是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下,万里山河起宏图。
“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其中有对“静”和“动”的取舍。
“静”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坚守正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首先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3个“坚持”,清晰阐明了“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路走对了,就不怕山水迢迢。
“动”不是盲目冒进,而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拿科技创新来说。2013年9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把集体学习的“课堂”从中南海搬到中关村,学习主题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年来,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1%提高到2.44%,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由第三十四位上升至第十一位。
力度不可谓不大,进展不可谓不快。然而,“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习近平总书记还是在二十大报告中,对加快补短板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时代潮流的精准把握,对中国国情的清醒认知。
发展目标的压茬推进、时不我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是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距离现在不过十余载。
如果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其中有对“快”与“好”的平衡;“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其中有对“发展”与“安全”的统筹;那么“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蕴含的内容之一,则是对“内”与“外”的兼顾。
在治国理政的丰富实践中,6组方法论深刻蕴含其中。
去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赴海南考察。一踏上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总书记先看粮食安全,再看能源安全,传递出鲜明的讯息:“我们开放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同时一定要定下心来,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自信,就是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海南之行,既有“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辩证,也有“守正与创新”的统筹,亦有“顶层设计与探索实践”的贯通。
这些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破解“卡脖子”问题;装备制造、大国重器,增强发展信心;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锚定未来蓝海……积跬步以至千里,汇聚起的是我们“办好自己的事”的坚定底气,增强了我们“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战略主动。
再举一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比喻为“金扁担”。
金秋时节,延安苹果红了,红彤彤地压弯了枝头。在高桥镇南沟村,总书记先看苹果园,再进村头的车间厂房。乡亲们围着他,有说不完的心里话。
陕北也是他青年时代生活了7年的地方。当年打筑堤坝,挑水挑柴,而今“技术挂帅”筑水坝、搞滴灌,精细化管理。一个微小视角,映射的是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在这里,能看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统一: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如何因地制宜在大山深处扎下了根;
在这里,还能感知活力与秩序的统筹:“家门口”就业,乡亲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如春水破冰、奔涌而至。外地打工的村民风尘仆仆回村了,大学毕业的孩子义无反顾回村了,斑斓的田野,有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现代化为何物?习近平总书记有次谈到往事,颇为感慨:“记得当年我到农村去,当地‘秀才’跑我那儿来宣讲,说‘咱们今后现代了,那都不一样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包子饺子肉丝肉片’。”昔日乡村里想破天儿想到的心愿,却是今天中国大地上普普通通人家,过的平平常常日子。
山一程、水一程。
在进入新征程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上,2023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苏轼的一句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说“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
“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这也是我们在建成小康社会,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新的承诺。”
新的承诺,新的“再出发”。
新的春天,沿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坚定向前。光荣和梦想就在前方,我们昂首阔步,我们信心满怀。
上一页123 |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