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中国城镇化这十年:从大城到小县均得到发展

吕风勇  ·   2022-10-18  ·   来源:中国网
标签:中国这十年;城镇化;时事
打印
纠错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城镇建设和发展步入新的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就。

  产业结构调整卓有成效,城镇化率持续提高。2012年以来,尽管全球化和重工业化步伐放缓,但是伴随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城镇服务业比重上升,吸纳了更大规模的劳动力在城镇就业,带动城镇化率快速提升。2021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64.7%,年均提升1.3个百分点,高于1978年以来1.1个百分点的年均增幅。

  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半城镇化”现象减少。中国“半城镇化”问题曾一度非常突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落户的放松,以及公共服务对象范围的扩大,“半城镇化”问题正逐渐得到解决。2020年,城市和建制镇0-14岁人口比重分别比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而乡村只提高0.1个百分点,这说明儿童甚至家庭随外出务工人员迁至城镇的比重已大幅提高。自2021年起,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也开始缩小,也将有助于避免“半城镇化“现象的出现。

  城镇平均规模日渐扩大,规模效应越来越强。2020年底,中国地级区划数333个,县级区划数为2884个,城镇平均常住人口数分别达到270.9万人和31.3万人,都约是2010年1.35倍,单体城镇规模快速增大。其中,河南、贵州、西藏、宁夏和新疆城镇平均人口数累计增速都超过50%,进入到城镇化加速阶段。此外,按城市市辖区户籍人口分,2020年底,超过100万的城市达到164个,超过400万的城市达到22个,分别比2010年增加39个和8个。城镇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规模效应的增强,推动市场扩大和分工细化,催生更多业态的出现。

  城镇化品质大幅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轨道交通空间重塑作用增强。2012年底,只有17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为2008公里;2021年底增至51个城市,运营里程达8736公里。城市生活设施日臻完善。2021年底,城市供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9.38%、98.04%,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8.6%、99.88%。城市更新力度越来越大。2019—2021年,中国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5万个,惠及居民超过2000万户。生态环境更加宜人。2021年底,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87%,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至87.5%。

  城镇服务能力增强,核心功能更加凸显。科教资源优势更易于转化为科创策源能力。2012年以来,中国共培养700多万名硕博研究生,同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超过7个百分点。高端人才和新兴产业的结合使城镇特别是大城市科创策源能力大幅提升。

  城镇商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随着社会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和城镇规模的扩大,研发设计、商务贸易、物流会展、法律服务、管理咨询、电子商务和技术服务等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促使商务服务业在城市聚集,辐射能力也越来越强。

  城镇消费中心地位日益巩固。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99元,较2012年增长105.9%,这些消费类别的目的地大都位于城镇。而城镇购物中心、商业街和大型商圈的大规模建设,也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品质更高的消费目的地。城镇日益成为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随着民众收入的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兴起,各地紧抓契机,结合城市自身历史文化、人文风俗、老街古建等元素,已打造出越来越多的城市文旅品牌。

  城镇化格局趋于优化,空间形态初步形成。东中西地区城镇发展更趋协调。除了东北地区外,中西部的地区级城镇平均人口数量增长更快,2021年分别比2012年增长37.6%和49.5%,而东部只增长29.8%。同时,东部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也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下降至2021年的1.53、1.68。城市群建设取得重要进展。“19+2”城市群布局总体确立,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能力稳步增强,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程度加深。

  面向未来,中央谋于巨,作于细,已明确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善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其中,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特别是抓好超大特大城市和县城这“一大一小”发展,已成为城镇空间格局优化调整的趋势。

  城市群和都市圈在城镇化进程中将成为发挥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主体形态。城市群和都市圈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体,其发展成熟不仅有利于全国城镇化空间格局的优化,而且有利于合理城镇等级体系和疏密有致生态空间的形成。城市群和都市圈既能提高发展效率,增强规模效应,又能避免单体大城市无限制扩张所带来的城市病,使之核心功能更加凸显,同时也可以使区域内包含县城在内的小城镇同享发展机遇,获得足够的发展机会,为资源有效配置创造更广阔的承载空间。

  大城市将逐渐“由胖变壮”,作为区域中心应有的辐射效应将进一步增强。国家已明确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和撤县改区,这意味着省会城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无序扩张都会受到严格的限制。这一方面将使周边小城镇减少来自大城市的不对等竞争,更易获得发展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使大城市自身避免陷于交通成本上升、生产生活空间压缩的窘境,提升城市运营效率,并便利与更广大区域的交通往来,不断增强核心功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县城作为城镇化重要空间载体的地位得以确立,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将获得基础支撑。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利于区域均衡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空间优化,但是其中的小城镇发展一直是短板,从而导致协调优化的基础支撑不足。县城是一类在全国广泛布局的小城镇,具有区域多样性。县城作为重要空间载体,不仅将增强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基础,而且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社会公平都具有重要基础作用。(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县域经济课题组成员)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