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从黄浦江到莱茵河——卢秋田大使谈中德、中欧外交生涯思考

曹诗佳  ·   2019-04-09  ·   来源:吴建民公益基金会
标签:卢秋田;中欧关系;时事
打印
纠错


卢秋田大使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笔者见到卢秋田大使的第一印象。中国前驻德国首任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会长卢秋田出生于浙江绍兴,成长在黄浦江边,工作在莱茵河畔,在欧洲共二十八年。他的外交生涯从风车之国到千堡之境,从莱茵河口到多瑙河畔,最后回到国内,纵横半个世纪,极富传奇励志色彩。卢大使畅谈了他对于自己中德、中欧外交工作的思考,对驻在国的认识,对于对外交流的见解,对哲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外交生涯中的趣事,由大及小、点面结合,将他的人生故事与外交思考感悟娓娓道来。 


对欧洲、欧盟和中欧关系的看法

  谈到对欧洲的第一感觉,卢大使说自己对欧洲是既有情结又有情怀。自27岁踏上这片土地,到60多岁退休,其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在这片土地上度过。这片土地上,两条河(多瑙河和莱茵河)、一座山(阿尔卑斯山),都留下了他很多难忘的回忆和足迹。欧洲的风土人情,也深深地印在他的脑中。 

  对欧洲的第二点印象,是这片土地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因为两希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和文艺复兴诞生于此;罗马帝国的崛起和衰落,肇始于此;历史上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的两次世界大战,也爆发于此。说它年轻,是因为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酝酿到本世纪,欧盟诞生不过20余年。作为欧盟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从60年代法、德、意、荷、比、卢六国建立欧洲共同体时起,卢秋田就已在这片土地上工作。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欧盟已发展成一支重要的力量。 

   在卢大使驻欧工作的年代,有个形象的比喻,把欧盟比做摇篮、平衡器、火车头和伟大的实验室。说它摇篮,因为文艺复兴是欧洲文明的摇篮,也是世界文明的摇篮之一。说它火车头,因为欧盟是欧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火车头。说它平衡器,因为欧盟也被视为当前世界格局中的平衡器,是大国关系中平衡的力量。至于说欧盟是伟大的实验室,则是因为欧洲历史上曾发生过大量战事,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德法间百余次战争等,因此欧洲政治家们自上个世纪50年代乃至更早,就在设计如何让欧洲永远摆脱战争。从德法和解到煤钢联营,从共同市场到欧洲共同体,慢慢演变成欧盟,在欧洲甚至人类历史上,主权国家第一次联合在一起,推进一体化建设,走和平繁荣、稳定发展的道路。这场声势浩大的人类实验,寄托着人们不要战争、要和平,不要冲突、要合作的理想信念。这是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上最美好的愿景。 

  欧盟另一大特点是,它是一个既统一又多元的组织。欧盟致力于推进欧盟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的一体化,但从来不搞文化的一体化,而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正如有学者说过,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要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为了保持各自文化的特色,欧盟各国在设计欧元时展现了智慧:每个欧元有两面,一面图案是相同的,为“欧洲面”;另一面展现的是自己国家的特色特点图案,为“国家面”。 

   对于当前的中欧关系,卢大使首先说到,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坚定不移地支持欧盟一体化。这一点欧盟很多国家都有体会。中国支持欧盟的一体化,甚至超过了很多它自己认为的朋友或者盟国。在当前形势下,无论在地区或者国际问题上,中国和欧盟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中国和欧洲都支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都支持贸易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很多具体地区和国家问题上双方也都持有相近或相似立场,譬如特朗普上台以后,退出巴黎协定、伊朗核协定、中导条约等,中欧对于这些影响国际和平的不安全因素均持反对态度;现在中欧之间16+1的合作机制(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议)、“一带一路”的合作进程等,也发展得比较快速顺利。 

  尽管中欧之间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在某些问题上难免存在分歧,但发展前景乐观。中欧之间一定要加强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合作,扩大人文交流,进一步夯实中欧关系,使新时期的中欧关系发展得更加稳固。不可否认,现在欧洲内部出现一些变化、面临一些困难,譬如欧洲内部的民粹主义、难民问题、恐怖主义、英国脱欧、美欧关系中新的分歧和矛盾等。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不会倒退。历史证明,欧洲一体化在发展长河中经历过无数困难,最后都是克服了困难往前进,这是大势所趋。我们依然要加强和欧洲各方面的交流合作。 

    

对德国、德国人和德国工匠精神的看法

  自外交学院德语专业毕业后,卢秋田就分配到外交部欧洲司德国处工作,两年后被派往欧洲,1993年至1995年在德国当公使,19971月到200112月担任前驻德国大使,前后两次赴德国工作。在卢大使眼中,德国这个国家是一本厚重的大书,要慢慢品读,对德国的印象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第一,德国地处欧洲中心,地理位置很重要。 

  第二,德国是一个在欧洲和在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很有分量的国家。从历史上来看,德国的分裂和统一,都牵动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譬如柏林墙的倒塌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另外德国这个国家,既对世界历史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诞生了很多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哲学家和思想家有康德、叔本华、尼采、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等,文学家有歌德、席勒等,音乐家则有贝多芬、巴赫、瓦格纳等人。但是这个国家也摧毁过世界文明,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有一点,德国对战争的认罪态度较好、清除粉碎纳粹势力的态度较为认真。1979,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的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道歉,当时的新闻评论说:“德国总理跪下了,但德国人民站起来了。”在德国的柏林市中心行政大楼前,有纪念犹太人遭纳粹迫害的博物馆、纪念碑,德国全国各地也有许多为反对纳粹暴行而设立的展览馆。在德国教科书上,也讲到纳粹罪行不仅对德国本身、也对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所以德国的认罪态度是不错的。 

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的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道歉

  第三,德国人特别严谨。卢大使首先分析了德国会出现别具特色的工匠精神的原因。德国开展工业革命时间比英、法晚30多年,1871年德国统一后世界市场基本已被瓜分完毕。1876年德国参加美国费城世界商品博览会,被贬为价廉物劣的产品,无人问津。1887年英国议会对德国修改商标法,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均需注明“德国制造”给德国带来屈辱,逼其奋发图强,从此打响了一场为质量而斗争的百年战役。如今“德国制造”大器晚成,成为可靠、安全和精确代名词,也成为国家的金字招牌。 

  卢大使认为,工匠精神首先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人说“十年磨一剑”,德国是用百年的力量磨一剑,磨成了一个优质、品牌的代名词。第二点是重视创新,不断创新。当时的德国对于创新投入巨大,视创新为生命线。第三点是严抓质量。稳健第一,速度第二。第四点表现为专注、精益求精。譬如德国有一个沃尔特集团,专注螺丝钉制造,已经专注于这个行业100多年。该公司把螺丝钉做到了堪称全世界最完美,做到了世界500强里公司的零部件都离不开它的程度。专注体现了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专心致志、克服浮躁,安下心来、钻研进去,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此外,德国的二元制教育和职业教育,也是培养“工匠型”企业的基石。因此,工匠精神是一个综合的产物,既有教育、职业培训打基础,也有文化、人文、技术作支撑。综合起来造就了德国当前世界制造业大国强国、汽车王国的地位。德国现在提“工业4.0”战略,可以说既是其创意也是其实践,引领着德国“工业4.0”的发展。概括来说,德国匠心是如此炼成的:一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二是两个情怀,对从事职业自始自终的热爱,和对开发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三是严把三道关,产品质量关、行业标准关和职业人才培训关;四是守法、诚信、认真、守时的四种人文精神。 

  卢大使有时和德国人讲:“你们是制造业强国,是高端制造业强国,是汽车王国”,没想到德国人对他说:“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不是这些。我们引以为豪的,是德国有很多“隐形冠军”(“隐形冠军”一词由德国著名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提出,大致有三条标准:一是在本行业处于数一数二的领先位置;二是营业额在二十亿美元左右;三是在其专业领域尽管鼎鼎大名,但并不为普通公众所知晓)。德国占地面积35.2万平方公里,人口为8千万,但拥有2300个世界知名品牌,世界500强企业里德国占26席,1500多家“隐形冠军”成就了德国制造。在全球360万家德国企业中,92%由家族经营,200年以上历史的有837家,数量位居世界第二。这些百年老店坚持精益求精,以数代人打造一个品牌。”德国人补充道:“我们引以为自豪的还不是这些,而是我们有许许多多高等院校、博物馆和学者。我们拥有333所各类大学,6372所博物馆和艺术馆,和7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人最引以为自豪的不是具体的工业成就,而是他们的文化软实力。当我们说他们是制造业王国、是汽车王国的时候,德国人更愿意把德国定义为“学者和工程师”的国度。可以说德国的创新、技术是从其文明中走来,才拥有现在优良的德国品质。 

  谈到德国人,卢大使开玩笑说,这个民族很严谨,有的时候是“方脑袋”,不够灵活。而对于“严谨”的具体含义和表现,卢大使也将其分成这几个层次: 

  第一是诚信。有一次德国人邀请卢大使到斯图加特市参观BOSS这个以男士西服闻名的服装品牌公司。参观完后,负责人问卢大使:“您愿不愿意再看看我们的样品间?我们的样品间有两个,一个是时装样品间,还有一个次品样品间。”卢大使参观了次品间,看中一套次品样品间的西服,原价1400欧元,现价已降到260欧元,但是并看不出有什么毛病。卢大使拿着西服问柜台,工作人员说西服右肩被划了。他从抽屉里拿出了放大镜,请卢大使来看,卢大使拿着放大镜使劲看,才发现西服右肩里面确实有两根线脱落。而德国人就将其视为次品。这是德国人很诚信的表现。 

  严谨的第二个表现是特别守时。和德国人约会,如果对方要迟到几分钟,他一定会事先告知你。同时他也不早到,特别不能早到很多。令卢大使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朱镕基总理访问德国时,德国总理安排了欢迎宴会。外交部希望这场宴会不要超过一个半小时。卢大使和德国礼宾司长商量,对方拿出一个计算器,说道:“我们先算算看。今天欢迎中国总理的嘉宾有36人,每人说一句“您好”分别需2秒钟,餐前酒10分钟,沙拉、汤、主食、甜食各几分钟,欢迎词7分半,再加上我们大使答谢词与翻译9分钟。”打出来一共109分钟,一个半小时即90分钟做不到。那时朱总理下一站是访问法国,再下一站是意大利,最终,在三个国家都确定是一个半小时欢迎宴会的情况下,德国是107分钟结束,而法国与意大利都超过了2个小时才结束。这说明了德国人对于“守时”的严谨。 

  严谨的第三个表现是认真。卢大使分享了一个“独家珍藏”的故事。一次他在德国的Regensburg(雷根斯堡)参观。吃完饭以后,侍者一般会这样问:“Schmeckt gut?(好吃吗?)”99%的顾客都会回答“好吃,谢谢。”这样双方就结束对话。这次他突发奇想:我今天不妨来试一试,说不好吃。结果对方说:“先生,请您稍微等一会。”卢大使等了十几分钟后,戴着白帽、穿着白褂的Chefkoch(厨师长)走来:“先生,您说这个饭不好吃。您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地方不好吃呢?”卢大使随便说了句:“这个汤太咸。”他说:“先生,请您再等一等。”又等了半个小时后,厨师长再次出来:“先生,我们把今天的汤和我们配方的规定对比了一遍,发现两者是一致的。所以先生,按我们的配方这个汤并没有做错。但是既然您觉得不喜欢,我们能不能根据您的口味,免费为您再做一次汤? ”这就是德国人的认真。卢大使又分享了中国代表团在法兰克福问路、中国外交信使在Düsseldorf(杜塞尔多夫)小机场受到海关检查、周六自由市场关门时间精准到分钟等故事。他总结说:德国人的严谨表现在诚信、守时、认真三方面,这些严谨体现在他们的工艺流程上,让他们严把质量关和标准关,做到每个细节都到位。 

    

中德关系稳固的五大支柱

  习总书记在今年5月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晤时讲到:中德两国要做合作共赢的示范者、中欧关系的引领者、新型国际关系的推动者、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的合作者。卢大使认为中德关系里有以下几大基本支柱,使中德关系比较坚定稳固。 

  一是中德之间没有历史遗留问题。二是中德之间没有地缘政治冲突。三是中德之间在一些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看法上有很多共同点。譬如都反对单边主义,主张自由贸易。四是中德之间有相当强的互补性。德国需要中国的市场,中国需要德国的技术。德国非常看重中国发展的速度,中国也特别看重德国产品的质量。五是中德之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德之间现在特别强调要开展双方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发展的机遇很多。所有这些构成了中德关系稳固的基础。虽然两国关系发展的长河中也有过一些小的波折,但总体是平稳的。所以中德之间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扩大共同利益,管控双方分歧。 

    

结语

  德国既拥有过文化高峰,也经历过战争的低谷;既有售卖价低物劣的产品、无人问津的耻辱,也有自强不息百年磨一剑,以坚韧、严谨与创新造就了世界闻名的德国制造业“工匠精神”金名片的辉煌。德意志民族的每一次出手亮相,都震动着欧洲的心脏、撼动着整个世界。如德国诗人和散文家海涅所说:“当你听到世界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轰然一声时,你就会知道:德国的雷神终于达到了他的目的。”   

  德国是个不同凡响的国家,德国人也具有卓越超群的品质。诚信、守时、认真,构成了“方脑袋”的德式严谨的三个具体维度。中国与德国都是体量大、文化底蕴磅礴的“巨人国家”,当前我们也在提倡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从附加值低的“世界工厂”向产业链上游的创新强国跃迁。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工匠精神”发展历程对我们的启迪,“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战略对接,中德双方深化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意义,就都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