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凸显中国自信和政府担当

周晓晶  ·   2018-03-21  ·   来源:新华社
标签:改革开放;营商环境;时事
打印
纠错

  李克强总理在3月20日回答记者提问时,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推动优化营商环境问题做了明确的承诺和详尽的阐述,这些承诺凸显了中国自信和政府担当。

  在回应彭博社记者提问时,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中国40年来有目共睹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开放是密不可分的。开放推动了改革,促进了发展。可以说中国人民从开放当中得到了甜头。去年年初,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经济论坛发表演讲时明确表示,中国将继续维护自由贸易,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如果说中国的开放有新变化的话,那就是门会越开越大,新的变化意味着进一步扩大开放。 

  进一步扩大开放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进一步降低货物贸易的进口关税。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进口商品的税率水平在世界是处于中等水平,但是我们愿意以更开放的姿态继续进一步降低进口商品的总体税率水平。一些市场热销的消费品,包括药品,特别是群众、患者急需的抗癌药品,我们要较大幅度地降低进口税率,对抗癌药品力争降到零税率。二是进一步开放服务业。李克强总理指出,对于服务贸易,我们现在可以说是逆差,进一步开放服务业会付出一些代价,但可以促进提高我们产业的竞争力。下一步重点要放宽服务业的准入,比如说在养老、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我们会加大放宽准入力度,在一些方面逐步放宽甚至取消股比的限制。三是调整和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李克强总理承诺,我们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会进一步进行调整缩减。今年及今后几年会逐步放宽准入。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措施,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我们的努力方向还是要使13亿人的市场成为中外企业、各类所有制企业都可以公平竞争的市场,给中国消费者以更多的选择,促使中国产品和服务升级,向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三个方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是在西方国家民粹思潮蔓延、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全球化遭遇暂时挫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这就更进一步凸显了中国政府的大国自信和责任担当。因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始终坚信,推动经济和贸易全球化,不但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中国自身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对外开放,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中国的发展机遇,既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对世界各国人民所做的贡献,也会同时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中国的发展。而这种庄严承诺,又恰逢特朗普准备对全球、特别是对中国发起更大规模贸易战的特定时间点,这就更进一步凸显了中国政府面对山雨欲来所展现的自信与担当。 

  在回答中国日报记者提问时,李克强总理还就如何优化营商环境问题,做出了六个“一”的具体承诺。李克强总理强调,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政府要着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改革。而在放宽市场准入方面,今年要在六个方面下硬功夫,也可以把它形象地说成是六个“一”,那就是:企业开办时间再减少一半;项目审批时间再砍掉一半;政务服务一网办通;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凡是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证明一律取消。 

  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现在我们开办企业的时间经过几年的努力,可以说已经降了不少了,但是全国平均还有22天,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只需要不到一天的时间。我们项目施工许可的办理时间就更长了,所以必须减繁。这六个“一”都是减,再加上减税、减费,这是动政府“奶酪”的,是伤筋动骨的改革。当然,要放得开,还必须管得住、管得好。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就是要管住市场秩序,对那些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行霸市,乃至于搞不正当垄断的,就要把它驱逐出市场,甚至严加惩罚,因为它妨碍公平、阻碍创新,也有悖社会道德。总的原则就是,“放”要放出活力,“管”要管出公平。 

  实际上,这些年中国政府在“放管服”方面已经进行了很大力度的改革,并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此,李克强总理表示,上届政府伊始,我们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去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就是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的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可以说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成为政府继续推进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个利器。下一步继续推动六个“一”的改革,将会进一步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市场主体的创造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放管服”的改革,实际上是围绕政府功能和职责所进行的改革,是针对政府自身所进行的改革。毫无疑问,这方面的改革对政府自身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它的深入推进,更加凸显了政府的决心和担当。(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原所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