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伊斯兰国”行将覆灭,反恐形势任重道远

田文林  ·   2017-07-11  ·   来源:中国网
标签:伊斯兰国;反恐;时事
打印
纠错

  经过长达9个月的艰苦鏖战,伊拉克政府军最终于2017年7月9日正式攻占“伊斯兰国”在伊拉克的最后据点摩苏尔。摩苏尔是伊拉克第二大城市,自2014年6月被“伊斯兰国”极端分子占领,并在此地宣布建国。然而,随着国际反恐联盟节节进逼,“伊斯兰国”日趋日薄西山。2017年2月,在伊拉克摩苏尔缴获的“伊斯兰国”文件显示,该组织部分成员士气低落,为逃避打仗有意装病。6月21日,在摩苏尔即将陷落之际,“伊斯兰国”炸毁曾在此宣布建国的努里清真寺。该组织最高领导人巴格达迪也在空袭中被炸死。这次伊拉克政府军攻占摩苏尔,无疑是中东反恐斗争的一大胜利。目前,在叙利亚,“伊斯兰国”的主要巢穴拉卡也已被彻底包围。“伊斯兰国”彻底覆灭已经希望在前。

  那么,“伊斯兰国”真的被打散,中东反恐形势是否将得到根本缓解?答案显然不是那么简单。《纽约时报》评论称,即便丢失了摩苏尔和拉卡,也并不意味着IS彻底败亡。虽然失去立足之地,但IS仍可作为反叛武装存在,其意识形态也将继续鼓舞全世界的激进分子。因此,该组织即使被打散,并不意味着极端恐怖威胁会随之消失。

  一则,“伊斯兰国”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依然存在。“伊斯兰国”本质上全球结构失衡的产物。在西方主导的美式全球化中,发达国家越来越富,而中东许多国家则日趋衰败、动荡乃至成为“失败国家”。在此背景下,许多穆斯林丧失了依靠自身摆脱困境的信心,日益陷入无助、绝望和极端情绪之中。“伊斯兰国”抓住广大穆斯林普遍存在的反抗和求变心态,为那些渴望摆脱奴役的受压者提供了有效宣泄渠道。由此不难理解,该组织明明成为国际社会的众矢之的,为何全球极端分子仍纷至沓来。目前,虽然“伊斯兰国”渐被消灭,但导致该组织产生的结构性矛盾继续存在,滋生极端思想的土壤就依然存在。由此决定了未来中东仍面临“去极端化”难题。

  二则,“伊斯兰国”的意识形态属性不会自动消除。“伊斯兰国”对世界的威胁,不仅仅是该组织的恐怖活动本身,还包括极端思想外溢,以及在全世界不断出现的“加盟连锁店”。某种程度上,“伊斯兰国”已成为全世界极端恐怖势力的“共有品牌”。这种意识形态纽带,决定了该组织“形散神不散”,其危害性不会因领土面积缩减而降低威胁度。相反,随着“伊斯兰国”正面战场失利,该组织可能化整为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由此使各国反恐机构防不胜防。

  从历史角度看,20世纪80年代,许多在阿富汗参与抗苏的阿拉伯志愿者,在阿富汗战争结束后转变成极端恐怖分子,多次发动跨国恐怖袭击活动。而“伊斯兰国”拥有两三万名极端分子。随着该组织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正面战场陷入颓势,极端分子可能返回国内,成为主要安全威胁。

  目前,世界各地已经出现“独狼式”恐怖袭击浪潮。其中比较令人关键的事件包括:2017年3月以来,英国接连发生3起恐袭事件(3月22日,伦敦市议会大厦驾车冲撞人群;5月22日,曼彻斯特体育馆发生自杀式爆炸;6月3日,伦敦桥发生货车冲撞行人事件);4月7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发生卡车冲向人群事件;4月9日,埃及北部城市坦塔和亚历山大分别发生针对教堂的爆炸袭击;5月23日,“伊斯兰国”在菲律宾马拉维市攻占多处据点,与警方持续交火;5月24日,印尼雅加达公交车站发生两起自杀式爆炸袭击;5月31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使馆区发生爆炸,至少90人死亡,400多人受伤,为近年阿遭遇的最严重恐袭之一;6月7日,伊朗德黑兰的伊朗议会大楼和霍梅尼陵墓外分别发生恐怖袭击,至少17人死亡、52人受伤,为该国近年来所罕见。所有这些恐怖袭击,背后都有“伊斯兰国”的魔影。据统计,在今年5月26日至6月24日的斋月期间,全球有记录的伊斯兰暴恐袭击事件共有174次,共造成1595人死亡。这一数字远高于去年同期。上述事实表明,“伊斯兰国”虽然气数已尽,但国际反恐斗争仍任重道远。各国仍需持续加大反恐力度。(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