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中国主张”获国际工商界广泛支持

  ·   2016-08-11  ·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标签:B20;中国企业;时事
打印
纠错

  8月10日,2016年B20峰会组委会在北京举行第二场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作为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界活动(B20)的核心工作,今年的《B20政策建议报告》已经撰写完成。报告代表全球工商界提出的4个方面、20项政策建议将在9月3日至4日举行的B20杭州峰会上正式向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递交。经过国际工商界近半年来全方位、多渠道的密集磋商和研讨,《B20政策建议报告》于7月定稿,目前正按计划向G20成员政府、商协会、重要企业和国际组织进行广泛宣介。

  2016年B20协调人于平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B20呼应G20峰会主题“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设置了“金融促增长”“贸易投资”“基础设施”“中小企业发展”“就业”“反腐败”等6大议题,相应成立了由全球533位工商企业、商协会、国际机构和智库代表组成的5个议题工作组,并组织举办了反腐败论坛。近半年来,组织了工作会议、专题讨论会议、B20与G20互动活动共50场,出访14个G20成员国和嘉宾国,累计有3900多人次参加研讨。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在各方协商一致基础上,形成报告最终稿。

 

  报告提出的4个方面、20项政策建议 

  于平介绍,报告围绕2016年G20峰会重点议题,从“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包容联动式发展”等4个方面,共提出20项政策建议。

  在创新全球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报告》建议实施G20智慧创新倡议,加快高质量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发挥多边发展银行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作用,发展绿色投融资市场,借力数字化手段发展普惠金融。

  在推动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方面,《报告》建议优化金融监管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加强国际税收合作协调,加大国际反腐合作,提升商业环境透明度。

  在实现强劲的国际贸易与投资方面,《报告》建议强化多边贸易体制作用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快批准并落实贸易便利化协定,支持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倡议以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改善全球投资政策环境。

  在促进包容、联动式发展方面,《报告》建议消除结构性障碍以提高青年和女性就业率,加强技能培训和能力建设,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方式,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于平表示,报告所提的政策建议契合世界经济热点问题,反映了国际工商界普遍关切,得到了广泛认同,充分体现了开放透明包容理念。报告突出具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呼应G20政治成果设计,体现出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的理念,既治标以顾当前,又治本以利长远,既有延续性政策,也有创新性举措,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报告具有较多“中国印记” 

  于平同时表示,报告具有较多“中国印记”,中国工商界代表积极参与报告的起草过程,中方主导提出的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G20智慧创新倡议、加强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全球投资政策环境等政策建议对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了国际工商界的广泛支持。

  “我们相信,上述政策建议将有助于G20为国际工商界营造开展贸易投资、创新商业模式、创造就业的良好环境,对G20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以及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于平说。

 

  B20议题工作重心将转向报告宣介 

  于平介绍,接下来,B20议题工作重心将转向报告宣介,包括及时向G20各成员政府递送报告全文,同时向G20成员商协会、重要企业和国际组织等展开广泛宣介,争取更多工商界建议纳入G20峰会公报,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作出贡献。

  B20是G20机制的重要配套活动,是各国工商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平台。其使命是代表工商界为G20出台全球增长对策和全球治理方案建言献策,核心工作就是撰写一份凝聚全球工商界智慧的政策建议报告,供G20领导人决策参考。

  迄今,B20已在金融体系改革、贸易、投资、能源、基础设施、就业、金融、反腐败等众多领域,累计向G20峰会提交了400多项政策建议,受到G20成员领导人高度重视,许多政策建议将被纳入G20峰会公报,成为G20推进国际经济合作、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行动。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