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协同治霾 互联互通 产业转移——博鳌嘉宾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热词

  ·   2016-03-24  ·   来源:新华社
标签:博鳌亚洲论坛;京津冀协同发展;焦点
打印
纠错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至今已两年,三地协同发展推向纵深。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所举办的“京津冀一体化:众行以致远”分论坛上,京津冀如何“齐步走”引发与会嘉宾热议。治霾有何成效?互联互通何时实现?产业如何转移布局?这三大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协同治霾:“和民众的期望值还是有差距”

  “两会期间,我最揪心的就是雾霾。”说起雾霾,与会嘉宾、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坦承地说,每年供暖开始和供暖结束前后几天,就是雾霾发生的“危险期”,每到这些时候就会提早做好准备。

  提起京津冀,雾霾是绕不开的话题。从关停污染企业、限制单双号,再到加强预警预报,三地协同进行生态合作,治霾效果如何?三地在博鳌论坛上都晒出了“成绩单”:

  ——北京去年有蓝天白云的天数是185天,较2014年有了很大的提高;煤炭消耗量从2014年的2300万吨压缩到去年的1300吨,两年关闭了1100家工业企业;

  ——天津去年优良天数较上年增加45天,PM2.5的平均浓度降低了15.7;

  ——河北省去年PM2.5指数比2013年下降了28.7%,空气优良平均天数190天,比2013年增加了61天,重污染天数36天,比2013年减少了44天。

  李士祥和河北省副省长张杰辉等与会嘉宾表示,尽管各地为治理大气污染,防治雾霾做了很多努力,数据上看效果是好的,但和民众的期望值还是有差距,采取的措施和看到的效果还是有时间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军扩认为,三地共同治霾的力度一定要加大,找准突破口。散烧煤是冬季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河北省就将压减散烧煤作为下一步的重点。但是,治霾涉及到整个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它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在管理工作中仍需不断进行宣传,提醒市民采取防护措施。

 

  互联互通:“轨道上的京津冀”值得期待

  串联首都功能疏解、区域产业转移等工作,需要实现京津冀之间的互联互通。“构建一体化现代交通网络”已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建设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完善高速公路网络”“构建分工协作的港口群”“打造国际一流航空枢纽”。

  正在布局的“四纵四横一环”交通网络将在京津冀城际之间高度覆盖,串联起区域中心城市、重要城镇和主要产业集聚区。天津市副市长赵海山介绍说,去年天津高铁“两通两建”,天津至河北保定的时间缩短至40分钟。同时,从东北来的列车可通过天津和河北相连,天津成为了京津冀的铁路枢纽站。今后,天津至河北可以实现两小时基本覆盖,三地之间的经济往来将更加密切。

  与会嘉宾表示,通过庞大的铁路网络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值得期待。李士祥说,京津冀三地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去年成立了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规划到2020年,整个京津冀轨道的交通里程将达到1333公里。

  张军扩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世界级城市群,还要打造首都经济圈,这些都需要解决好交通问题。我们将来设想在京津冀城市之间在一百公里范围之内,基本上就靠市郊铁路加上城际铁路,超过一百公里就靠城际铁路再加上干线铁路。“轨道上的京津冀”将改变很多人的出行习惯和方式。

 

  产业转移:同一舞台 角色不同

  北京的“大城市病”如何治?如何“瘦身”?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一些嘉宾认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快产业转移,需要京津冀三地明确自己的定位,在同一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并且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有所创新突破。

  张军扩说,从整体的定位上来说,北京就是科技创新中心,在原始创新和基础创新方面不仅服务于京津冀,而且服务全国;天津打造先进研发制造基地,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同时还要在制造业的研发和产业创新研究方面有所作为;河北要扩大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对传统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

  与会嘉宾认为,产业转移并不仅仅是帮助首都“减负”,而是要让这些产业输得出、稳得住、留得下、长得大,有创新。张杰辉说,河北除了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的产业之外,还要有自己的功能定位,即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是我们的发展目标,但传统产业我们不可能抛弃,需要提升,迈向中高端。”张杰辉说,河北利用北京和天津的科技资源,来提升产业和产品的竞争能力。未来河北无论发展新的产业,还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定要有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建立在创新驱动上,也就是使得这个企业这个产业有持久的创新能力,保持持久的竞争力。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