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火炬传递活动中全力保护奥运火炬的中国残疾人运动员金晶一夜间成为中国的英雄.08年4月13日,当她结束传递回到家乡上海,顿时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中心人物.(裴鑫)
现在,很多人都“认识”金晶。
这位27岁的中国残疾人击剑运动员,在4月巴黎的壮举,让全世界都为之感动--身为北京奥运火炬手的她,毫不畏惧地紧紧抱住火炬,誓死不让“藏独”分子抢去……
“是残奥运动让我与奥林匹克有缘,是她改变了我的命运!”金晶说。
不向厄运低头
命运似乎先对金晶很是不公--9岁那年,脚踝上生了个恶性肿瘤,只得被截去了右腿。可是此前,奔跑是她的主旋律,“小时候的我总是觉得,自由自在地跑来跑去,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了。”
在刚开始学拄拐走路的日子里,金晶每天都会摔上一跤,当妈妈刘华瑶心疼地扶起她时,女儿的话更让其心痛:“对不起,我以为自己还有两只腿!”
2001年,上海体育运动学校的老师问金晶想不想当运动员。她很心动,但父母不同意,他们觉得女儿已经有残疾,做运动员身体肯定会再受到伤害。后来,上海轮椅击剑队的教练又找到金晶,于是,从小就很崇拜佐罗的她说服了爸妈。这一年7月13日,也就是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的那一天,金晶当上了轮椅花剑和重剑运动员。
之后的两年是金晶的竞技巅峰,她最好的成绩是2003年世界杯的重剑个人第3名。然而,她没能入选2004年的雅典残奥会。“除了失望,真地还有彻骨的痛,绝对不亚于失恋!”
由于个人状态和中国队人才济济等方面的原因,金晶也将无缘北京残奥会。但她依然有机会诠释“超越自我、永不放弃”的残奥精神。
“不少朋友在MSN上建议我去报名参加CCTV举办的‘你就是火炬手’的选拔比赛,可光上海就有成千上万的人报名,我根本没想到会胜出。”金晶说,最终决定“试试”的动因有两个:一是把自己对奥运的梦想坚持下去,二是身为轮椅击剑队员,“参加这样的活动,可以用微笑和行动,鼓励与我一样的那些需要拐杖和轮椅的人,让他们乐观起来,能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
这句话被很多残疾人当作激励自己的座右铭,雅典残奥会上打破3项世界纪录的4枚游泳金牌获得者何军权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从小因电击失去双臂的小伙子,用不甘沉沦的抗争精神打开了属于自己的“另一扇门”。
“残奥运动增强了我的自信心,通过它,能够在世人面前展示自己是个强者,反过来又对自己更有信心。”他说。
在湖北家乡时的一天,何军权看见一位女青年不幸落水,生命危急,他跃入水中,迅速游到那个女青年身边,大喊“你抱住我肩膀!”被救者和围观者无不被他“强者”的力量所震撼。
比金晶“幸运”,何军权将参加北京残奥会。没有双臂,他只能用头去触摸游泳池的池壁,比赛中他总以冲刺的速度用头撞向终点,结果头常常被撞肿、撞破。如今的备战训练中,他总是与比赛中一样“奋不顾头”……
自从1988年以来,今年51岁的女乒选手张小玲已连续参加过5届残奥会,每次都能夺取2枚金牌(单打和团体)--总共获得了10枚金牌,其中一枚是中国残奥会历史上的第100枚,而她还将第6次征战残奥会,实现“六连冠”的梦想。
19岁那年,张小玲在干农活时扭伤了脚,因没有及时就医,最终导致右腿被截肢。但她从来都不愿向厄运低头,而乒乓球给了她机遇,改变了其人生。迄今为止,她在世界残疾人乒乓球赛场上获得的奖牌总数近30枚。还当选了全国政协委员。
“过去,我几乎很少出门,如果不是从事体育运动,我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会走得这么远,乃至到雅典来参加奥运会,拿冠军。”来自江苏省农村的上届残奥会冠军傅桃英说。
在雅典,她在女子60公斤级举重比赛中轻取金牌,还以132.5公斤打破了她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被当时的残奥会官方网站评为“当日之星”。
幼年时,傅桃英患了小儿麻痹落下残疾。“那些年,我整天呆在家里,烧饭、洗衣服、做家务,陪陪哥哥的孩子玩儿,本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交代了。”1998年她30岁的时候,一个朋友突然把她介绍给了举重教练。“随便一个人,尤其是残疾人,也能练举重吗?”她对自己很是怀疑,可教练认为她基本素质好,周围的人也都鼓励着。“我想,与其天天呆在家里做家务,不如出去试试,就是练不出来,至少也还算能出门见世面吧。”谁知这一试,她就爱上了举重运动。2000年在悉尼残奥会上,她夺得金牌,并且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以后,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凡是参加比赛,她都能拿下金牌,并多次创新纪录。
“举重与残奥运运动训练,使我活得比过去精彩,比以往充实,并增长了太多的见识,人也开朗自信了。”傅桃英还自嘲,“否则像过去在家里憋得连话都快不会说了。”
谈及“最大收获”,傅桃英披露--“可能是爱人杨照虎吧,是举重让我们走到了一起。”原来,她的丈夫也是残疾人举重队的,“我们都在一所中学里练举重,时间久了就好上了。”后来,他们一起来进国家队,到北京集训,一起参加2000年的悉尼残奥会。
“我得了金牌,可他没有拿到奖牌。”傅桃英说:从悉尼回来,他们被教练“逼婚”:“教练说,傅桃英啊,你男朋友被你给‘比下去了’,现在心情失落,你还不安慰安慰,嫁给他吧。就这样,我们结婚了。”
2001年,他们有了女儿,身体非常健康也很懂事。“老公现在自己做生意呢,我们现在的日子非常幸福!”
助推残奥运动发展
在1984年的纽约,中国田径运动员平亚丽为祖国摘取了第一枚残奥会金牌。
“我们有24名运动员拿了24块金、银、铜牌,24次升起五星红旗--我印象特深。”平亚丽回忆说,“参加那次残奥会时,人家的装备是我们根本就不能比的,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这个成绩开始有点不满意,但有些外国运动员说,你们这成绩非常不错了,因为在早期的时候,有些国家参加过几届了,还没有拿到过金牌。‘是不是中国妇女真的解放了?’一个美国女教练还这么问我。”
从1984年开始,中国运动员在残奥会上取得的竞赛成绩逐届提高,共获143枚金牌、118枚银牌和85枚铜牌,特别是上届,200多名中国残疾人运动员中,80%是第一次参加,但他们却揽走了141块奖牌,使中国成为惟一一个奖牌总数超过100的国家,其中,共获得63枚金牌,相当于金牌数排在其后的英国和加拿大的总和。
1983年,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成立,开始了残疾人体育规范化的进程。随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建立了分会。2004年4月1日,中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管理中心正式揭牌,目的是使在发展残疾人奥运项目中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步骤,在组织和经费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
此外,很多大学如辽宁体育学院和天津体育学院等都开设了残疾人体育训练专业,北京体育大学还设立了残疾人体育研究生点。中国的残疾人体育正在从民间的自发活动转为有组织的科技含量高的体育事业,进入了快速的上升阶段。
而有关方面聘请了高级教练来指导残疾人运动员,也被认为是中国人在雅典残奥会上表现优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来自上海的年轻选手郭伟连夺雅典残奥会3块金牌,在标枪项目上打破世界纪录,其教练齐德昌是雅典奥运会跨栏冠军刘翔的教练孙海平的老师,是中国田径界的老前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慧眼识才,把腿部有轻度残疾、但在学校里以调皮出名的学生郭带进田径队,将这个桀骜不驯的顽童,一步步调教成残奥会赛场上的明星。
与许多国家相同,中国残疾人运动员也都是业余选手,多数没有固定职业,他们在参加训练的时候不得不考虑自身和家庭经济生活问题,一些优秀人才因生活困难不得不放弃体育。“我们要想办法加以解决。”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王新宪表示,好要充分利用残疾人奥运会和残奥运动员的影响,在中国更加广泛地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使更多的残疾人投入到体育锻炼、康复健身活动中来。
目前中国有8296万残疾人,占人口总数的6.34%。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看来,残疾人体育运动有4个方面的作用:康复治疗、强身健体;突破局限和障碍;融入社会;影响和改造社会。
“最初以康复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产生的效果不仅是康复。”邓主席说,在体育运动中,残疾人不断突破身体的局限和心理的障碍。“残了,但是不废,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