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民生 >> 正文

改革开放同龄人杨福的“双城故事”

《北京周报》记者 赵飘  ·   2018-07-03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改革开放;40周年;民生
打印
纠错

  六月的北京,炎夏还未真正到来,落日后的晚风缓缓吹去了人们工作一天的疲惫。下班后的杨福,脚步也格外轻盈,因为这个周五是他回家的日子。

  “我的家在北京,也在老家山西,今天要回的是老家的‘家’。”杨福对《北京周报》记者说。 

  今年40岁的杨福,出生在对全中国来说都极不平凡的那一年。同无数怀揣梦想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打拼的人一样,杨福也是北京数百万来京务工人员的一员。只不过,他们中有的人来了又走,有的人扎根在此,还有的人,奔波在北京与家乡之间,上演着现代版的双城记。 


全家的“福星” 

  1978年夏天,山西省天镇县葛家屯村的杨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命。全家人喜悦的同时,也添了几分忧愁。因为当时,杨家六口人一直挤住在村中一间大杂院的一间半房里,如今又添新丁,生活的担子似乎更重了。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伴随这个新生命到来的,不是负担,而是改变全家人生活的福气。 

  这一年冬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很快,农村土地改革的春风从小岗村吹向祖国大地。198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农户都实行了包干到户,全国实施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占到耕地总面积的97% 

  “我家是在1983年分上地的。有了土地,全家人的生活真正有了改善,”杨福回忆说,小时候家里苦,吃野菜窝头、麸皮米糠充饥,衣服破了打上补丁继续穿,都是常有的事。分到土地后,家里种了小麦、土豆、各种杂粮,不仅一家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每年还能攒下一些积蓄。 

  1990年,杨福家买下村中一栋六间房的独院,终于搬出了拥挤的大杂院。躺在新家宽敞的床上,回想过去一家七人睡一张大通铺的日子,12岁的杨福初尝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真切的幸福感涌上心头。 

  “这就是我单名一个‘福’字的原因。儿时在农村,小孩儿都唤乳名,到了要上学的时候,父母便郑重为我取了福字作名。而且,我们这一年出生的很多人名字中都带‘福’,在公司我就认识一位跟我同名且同岁的同事。”杨福笑着说。 

2016年冬天,杨福老家院中丰收的玉米。(杨福摄)


离家闯荡

  就在日子越过越好时,杨福的父亲生了一场重病。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前后花去两千元钱。这笔天文数字再次给家庭经济蒙上了阴影,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初中毕业后,杨福便决定不再上学,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规模大大提高。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年轻人去大城市打工,母亲也支持我去北京闯闯。”杨福说。就这样,1995年,年仅17岁的杨福第一次离开了家乡。 

  到北京后,杨福找到一份在朝阳区粮食局做销售员的工作,一干就是六年。“当时粮食局的工作比较稳定,加上我努力,收入也不错,工作头一年就存下了5000元。”杨福说。在他看来,来北京的第一个六年是美好的六年。 

  进入2000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杨福越来越意识到,现在的中国,粮食问题已不是最重要的问题,粮食产业将成为夕阳行业。于是他带着攒了几年的积蓄,在2001年踌躇满志地辞职“下海”。 


下海创业 

  “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也算‘创业’吧,”谈起当年自己搞个体经营的日子,杨福苦笑说,“不过,市场确实比我想象得复杂多了。”  

  生意虽然不好做,好在他在粮食局工作时,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电工知识。靠着这门手艺,他开始做个体电气安装工,一晃又是六年。 

  在北京的第二个六年里,杨福组建了自己的小家。而这一时期的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国尚持观望态度的外资企业看着“先期进场”的同行在中国市场挣得盆满钵满,也决定到中国放手一搏。 

  20058月,由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的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BBDC)在北京正式成立。20078 月,公司正式更名为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BBAC)。 

  同年,在做电气安装工时合作过的朋友的推荐下,杨福加入了建厂初期正在大量招兵买马的北京奔驰,成为一名汽车生产工人。 

  “确实是赶上好时候了。改革开放不仅解决了大家的温饱问题,还解决了很多人的饭碗问题。”杨福感慨道。 

  今年5月,杨福(右)在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参加了北京奔驰­-清华大学《汽车制造企业创新人才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并与授课讲师合影。 


“留守父亲”

  在北京奔驰,杨福从一线生产工人做到生产班长,再到现在的尺寸工艺员,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2013年,又一个六年过去时,杨福在北京买下了自己的房子。至此,这个当年17岁的青涩少年,终于用“三个六年”在北京扎下根,安了家。 

  尽管如此,在杨福看来,自己的家不全在北京,因为妻儿都不在。 

  由于没有北京户口,杨福的子女只能在北京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之后,如果想读高中,考大学,就只能回到户籍所在地。而在中国,每个省的高考都有各自的题目和侧重,为了让儿子尽早适应家乡山西省的教育,去年杨福把儿子送回老家读初中,他的妻子一并回去照顾孩子。杨福成了独自在京的“留守父亲”。 

  同样的问题,北京还有数百万外来人口也共同面临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至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越来越多人被大城市的就业、收入、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吸引,人口流入远超规划预期,因而出现各种供求关系紧张,导致部分外来人口甚至无法享受一些基本公共服务。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的执政党已经看到了这些问题。党的十九大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根据这种对主要矛盾认识上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而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杨福已经能亲身感受到许多喜人成果。 


“下一个六年” 

   “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家的路变多、变宽了。”杨福说,他打开手机里的两张照片给记者展示。“过去村子里都是土路,现在都是宽敞的柏油马路。不仅路多了,明年年底,大同到张家口的高铁也要通车了,到时我就可以坐高铁回家了。”他笑着说。 

山西省天镇县葛家屯村在2008年(左)和2018年(右)的道路。(杨福摄)

  今年,进入不惑之年的杨福已经为自己和家人的“下一个六年”设立下了目标:希望自己可以在工作上精益求精,早日成为高级技师;盼儿子可以努力学习,完成六年中学学习后报考北京的大学,“这样,我们便可以一家团聚了。”他说。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