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科技 >> 正文

垂直社交:在巨头阴影下圈地

  ·   2015-09-17  ·   来源:新京报
标签:垂直社交;应用;科技
打印
纠错

  创客们相信:社交应用是互联网之王。Talkingdata移动数据研究中心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国内本土移动社交应用产品数量已经超过2000款。在移动社交领域,爆红与沉寂只有一线之隔,生与死也如影随形。啪啪、脸萌、足迹等应用经历了一夜爆红后,快速凋零。在100家死亡的App里,社交类占了35%,是死亡率最高的类别。不过这些都阻止不了创客们的热情,许多人失败后选择了再出发,他们开始针对垂直人群做差异化尝试,这其中包括学生、职场新鲜人、律师、同性恋等不同群体。在微信、QQ等社交巨头的阴影下,他们正在圈占自己的地盘。

  

低门槛带来高死亡率

  移动社交领域的创业机会向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创业者一视同仁地敞开了大门,但低门槛也抬高了死亡率。所以从死亡率上讲,社交类的App没有这么幸运,艾媒咨询报告显示,在100家死亡的App里,社交类占了35%,是死亡率最高的类别。

  “这几乎是最恶劣的创业时代,面临的竞争非常大,我们在与时间赛跑。”楼里的创始人颜珍这般形容着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近几年,像颜珍一样踏入社交创业领域的人不计其数,很多人一个社交项目失败后,立刻转向另一个社交项目,Pix72的创始人刘之源就是一个在社交领域连续三轮创业的人,他相信用户还有很多社交需求没有被满足,比如图片社交。

  投融界大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移动社交类项目总数已经超越了2014年全年项目总数,且资金缺口高达约43亿元,接近2014年全年资金需求的2倍。

  社交应用数量激增的同时,产品的表达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sns lab社交网络研究院创始人张俊所言,社交产品的表达形式由最初的简单的图文搭配逐渐转向图、文、语音、音乐、短视频、弹幕等富媒体整合的方向发展。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App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十个月,85%的用户会在1个月内将应用程序从手机中删除。相对而言,社交App的生命周期还算偏长的一类,艾媒咨询2014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即时通讯与社交类App使用频率最高,在各类应用中领跑,据了解,使用频率越高,App的生命周期也越长。

  

垂直社交是大势所趋

  虽然死亡率居高不下,但创业者对于社交领域的热情却从未消退,在张俊看来,社交是互联网之王,关键是读懂人性。“社交产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用户能以比现实生活中更少的投入、更高效率地获得虚荣心、好奇心、归属感、倾诉欲的满足。”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垂直社交领域,一些满足学生、职场新鲜人、律师、同性恋等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的社交产品备受青睐,移动社交领域呈现出垂直化发展的趋势,垂直社交成为新的投资风口。

  2015年,女同社交应用拉拉公园、邻里社交应用楼里、女性社区趁早网、移动视频社交应用求见等多款垂直领域的社交应用传出融资消息。中路资本合伙人刘刚说:“未来的移动社交领域,找到细分人群成为了制胜的关键。”

  投融界的大数据报告显示,移动社交正告别同质化,向差异化市场进发。张俊也认为未来垂直社交是大势所趋,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小公司避开微信、QQ等大平台,向细分领域寻找蓝海。

  

复制模式不一定靠谱

  “目前国外的社交软件很难进入中国,导致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小系统,很多创业者经常看见外国有一个社交应用做得很火,就直接在中国复制一个。”十年后的创始人笪兴说。

  这就是中国创业圈常见的Copy to China模式,即通过借鉴国外成功产品的模式,在中国市场打造一款同模式的产品,从QQ、人人网、开心网到新浪微博、微信、知乎、无秘,国内流行的顶级社交软件几乎都能找到外国产品的影子。

  “国外更倡导创新,国内更加喜欢跟风抄袭“微创新”,哪里热往哪跑,遏制了创新产品的出现。”张俊认为,西方用户的很多需求和心理其实是基于特殊的文化氛围和沟通习惯,很多模式移植到中国根本不管用。“比如snapchat是可以分享瞬间、阅后即焚,很多美国中学生用来分享一些炫酷劲爆的瞬间,但是中国人要面子、没那么大胆,分享的瞬间多半是天花板和墙,所以模仿者在中国很难再造一个snapchat。”

  中国的社交应用,还是要落到如何满足国内人群内在社交需求上来。

  资本市场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垂直社交领域,一些满足学生、职场新鲜人、律师、同性恋等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的社交产品倍受青睐。

  

创始人:颜珍 融资情况:已完成A轮融资。

 楼里 以社区新闻破冰城市冷漠

  2014年,颜珍就盯上了社区社交这一市场,去年8月顺利拿到天使投资后,她迅速操盘打造了一款基于住宅楼盘的邻里社交应用——楼里。

  颜珍此前在媒体和新浪微博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社交运营经验,对于身边的新闻有着极强的敏感性,她认为小区的公共事件关系到每个居民的利益,是邻里社交的切入点,所以激励用户连续贡献本社区内容,并产生互动,成为楼里的核心竞争力。

  楼里让用户自发地把自己小区的每一件新鲜事儿当做新闻去分享,产生共同话题,以此来打破许多小区的“中式冷漠”。颜珍说:“我们买房子买的绝不是那一百多平米,买的是地段、氛围与文化,楼里希望能帮助居民在小区建立起一个半熟人式的社交圈子。”

  同时,居民在楼里上,还可以提供生活经验、社区智慧、生活服务等信息的咨询和分享,楼里目前还接入了北京的社区警察,他们可以通过楼里发布相关服务信息。

  在邻里社交这个领域,颜珍说并不惧怕其他团队的介入,反而会很欢迎,因为这样更容易打开这个市场的需求,但是颜珍也认为大家不能玩坏这个市场的氛围,“我们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楼里目前覆盖了北京几十个大型社区,用户高度集中,每个小区有一千至三千人,而且用户黏性还较高,据颜珍介绍,每个用户平均每天打开楼里8次,而登录的用户中有超过一半的人会自发产生UGC内容。

  楼里的融资相对顺利,但这没有让颜珍感到轻松,反而让她觉得肩上的责任更大了,“我认为这是竞争最激烈的时代,创业和打工不一样,打工像击剑,有保护套,创业却像持匕首肉搏。”

 

123下一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