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两会报告中的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取向,不正是民主追求的目标?!代表委员建言献策,人民群众表达意见,政府部门认真履职,不正是为了人民生活的幸福与尊严?!
“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着中国的道路,我们知道自己走的路是正确的。”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虞云耀代表的话语中充满着自信与坚定。
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民主细节,一个个扎扎实实的民生进步,建造的是共和国现代化的恢宏大厦。
民生体现民主,民主保障民生,这是中国式民主与民生的真谛所在,也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希望
“什么是民主?民主就是大家知道干什么、为什么干、怎么干。”操着浓浓河南乡音的李连成代表这样讲述对“民主”的理解。“民主,在村里就是不管什么事都让老百姓知道,村民知道的和我知道的一样多。”
无独有偶,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多少事。
一位普通农民的理解,和共和国总理的郑重宣誓,是那么的相似,表达了对民主进步的追求,饱含着对民生改善的向往。
李连成就是靠着对民主这样一个理解,推着自己村里民生的小车向前奔。
村里要修条路,要建所学校,要挖个水沟,件件事的完成都是有程序的——先是村党支部谋划主意、村委会充分论证、最后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每件实事都办得让乡亲们没得挑。10多年来,李连成带领村民奔上了富裕的大道,把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如今,西辛庄村家家住的是小洋楼,户户烧的是天然气,村民用水、用电不花钱,孩子上学全免费。
“群策群力,让大家知道每件实事的好处,劲就能往一处使,就能过上好日子!”这是李连成代表的总结。
民主,不是阳春白雪,更非遥不可及,它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李连成,这位几乎和共和国同龄的农民代表,用朴素的行动,道出了民主的真谛。
民主如果脱离了民生就会失去民心,民主就变得空洞。民生如果没有民主的保障,就可能变为恩赐的善政。离开民主求民生则民生不可得,离开民生求民主则民主不长久。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民主,会因为各个发展阶段民生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而不同。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建设过程中,解决民生问题,重点要解决生存问题,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自主权”。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解决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是政府的职能和责任。“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自然而然地提出来了。
曾几何时,农村人和城市人不但在物质上不平等,而且在政治权利上也不平等。正是因为统筹城乡,推动了城市和农村的融合,也推动着“同票同权”的诞生。上海华日服装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朱雪芹代表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去年3月14日上午9时12分,那神圣的时刻,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的2909名代表按下了表决器,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从此城乡居民实现了“同票同权”。自1953年以来,我国农村和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从8比1到4比1。今天的1比1,体现了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民主精神。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和会内会外的呼声,就是人民群众对民主的期盼,从生存权的期盼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所必需的“四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期盼。
还是朱雪芹,3月5日下午,接到了朋友殷先生的电话,殷先生是扬州人,目前在上海打工。他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自己的生活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感觉很开心。”但殷先生仍有更多的期盼。他告诉朱雪芹:“我在上海打工十几年,但一直没有解决户口,政府工作报告在这方面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措施,比如什么时候能够解决户口?能得到哪些方面的保障等等,最好能有一些具体的数据和详细的计划。”这些问题,不光光是殷先生,更是他身后的一大群农民工群体关注的。
在此后几天的小组讨论会上,朱雪芹将殷先生的疑问提出来,也引起其他代表的讨论。
回顾这几年,朱雪芹说出了两方面的变化:一个是农民工的民主权利越来越有保障。2008年,她和其他两位农民工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现在不但三个农民工代表为农民工的权益呼吁,而且更多的代表委员也加入到这个行列。另一个是农民工从能自由进城,到享受一些基本保障,今天又提出了落户的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中国的民生状况,决定了民主的发展阶段。随着民生的不断改善,民主将开辟更宽阔的空间。当中等收入者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体,当橄榄形的社会结构真正形成,民主必将在更高阶段发育、成熟。
必须清醒地看到,现实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一些地方仍然热衷于上项目、盖高楼,对民生问题漠然处置。一些地方在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过程中走过场、搞形式,甚至出现群众“被代表”的质疑,结果既损害了群众利益,又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要保证未来政治上持续稳定,经济上持续发展,生态上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持续提高,就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邵鸿委员说。
民主保障民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民生推动民主,是中国国情的现实反映;民主与民生的协同共进,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记者赵承、张旭东、王飞、郑晓奕、张辛欣、何宗渝、刘铮)
发表评论>>文章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