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的种子在民主的土壤中生发,民主的土壤在民生的大树下更加殷实。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反映出两个层面的问题:吃肉解决的只是温饱和物质权利的问题,而如果社会权利和精神权利缺失,老百姓还是会不满意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理应直面而不是回避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人民鼓与呼,从小的方面看是我们的职责,从大的方面看,则是关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政治问题。”邵鸿委员这样阐述他对民主与民生的理解。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委员已连续三年调研和评估了各地财政透明度,今年两会再次提出了政府预算和执行公开与监督的提案。已过花甲之年的他说:“我会继续关注这个问题,有一天我不当政协委员了,我会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身份继续呼吁财政公开。我愿意走到最后,从黑发到白发。”蒋洪委员这样表达着对民生与民主的执着。
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代表,今年两会期间接到的电话特别多,大多是村民们要求他反映问题的。3月5日下午,村民李玉星给他来电话了:政府工作报告里讲了,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吃饭就要种粮,村里的900亩地要种好,回来后我们是不是说说种地的事。“我知道他的意思,现在农民对土地流转问题很关注。开完会,我就和村民们议议这个事,看看该怎么办。”李连成代表用朴实的讲述表达了普通人对民主与民生的希望。
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情系民生,发扬民主,提出了560多件议案和5762件提案。两会外,普通群众关注两会,通过网络、短信、电话等反映自己的意见。
两会上,民主与民生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天空的“双子星座”一样交相辉映。
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民生问题将始终贯穿在政治生活当中,民主进程必定会打上深深的民生烙印
三月的北京,当代表委员们齐聚人民大会堂为国是民生建言献策的时候,位于大会堂西北方向古老的清华校园里,一位中国学者正在为一群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学生介绍两会、讲述中国的民生与民主这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他就是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胡鞍钢教授。
“不同历史,不同体制,就有不同的民主形式,没有普世的模式。世界有2000多个民族,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民主从来都是多元化。标准只有一个,适合本国国情、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安排。”
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仍在100位之后,并没有改变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并没有改变仍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因此中国的民主不能不关注民生。同样,民生的改善必将不断地推进民主的发展。民生在民,民主亦在民,它们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交互扎根于民族土壤中的生命之树,浓荫匝地,生生不息。
就业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在13亿人口的国度里每一个都是世界级的难题。公平、正义,尊严、幸福等,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涉及到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政治体制等诸多环节。
民生问题解决得好坏,关系着人民的福祉,关乎着民主的前途,决定着国家的命运。
正因为此,“十二五”规划第一次改变了以往五年计划或规划主要谋划经济发展的惯例,大幅度增加了改善民生的内容。一些外电评论说,“改善民生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轴”“让人民幸福成为政府工作的主题”。也正因为此,中国的民主注重民生的表达,贴近民生的需求。民主与民生紧紧牵手,并将一路前行。
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度之一,欧洲三百年的工业化在中国压缩到三四十年。我们正在进行现代化的急行军,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重大民生问题,这就是中国人民最迫切的愿望。山东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代表认为:“民主一旦脱离民生的轨道,追求华而不实的外表,就不是真正的民主。”
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诫我们:“历史留给中国发展的机会并不多……”我们正处在重大转型时期,曾经被世界甩下,如今正在大踏步追赶。我们的民主应当充分表达民生的需要,并迅速凝成共识,集中力量、调动资源办成民生大事。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民主与民生互动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优势。胡鞍钢教授举例说,西方一些国家的施政报告,是没有征求民意环节的,它是通过议会监督来实现。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广泛征求意见,而且在起草组起草规划的同时,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也在同步调查研究,不断横向沟通。提交两会前还要经过代表初审。这种独特的民主形式,既集中了民智,又保证了效率。
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牛汝极代表说,无论民主和民生,都应当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