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都不满意的结果才是满意的结果-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
有些人批评说"谈判效率太低、谈判没有用",但如果谈判没用,那我们还坐在这里干什么呢?大家都回去,发表一个声明,立场也很明确。但是那样的话,就永远不可能取得任何成果!我从事国际谈判二十年,深知谈判一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艰苦的过程。
就坎昆气候大会来说,最终出来的结论,只有是各方都不满意的结果才是最令人满意的结果,因为这说明各方都作出了让步和妥协,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缩小分歧,进一步推进共识和共同行动。
把想法落到实处-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
作为一个企业,我们为什么要持续关注联合国气候大会?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吸取一些新的观念和技术,并且思考怎么样落实到行动中去。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时,我们谈到了一个城市发展模式,叫立体城市。经过这一年,我们已经把这个想法落到实处。2011年就会开工,在中国真正去建这样一个理想城市。因此,我认为我们每次来参与,实际上都是这样一个吸取、反应、思考和行动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在气候大会这件事情上的逻辑。
百分比背后是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专家委员会主席杨鹏
假如有一台SUV,为了减排,我不开了,要卖了,但谁都不要,怎么办?谈判到最后就是谈这个SUV还开不开,最终都是要落到这些具体问题上的。减排的承诺表面上只是一个百分比,背后其实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革和调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应该把这个谈判过程当成一个人类的历史进程,说明人类开始反省自己和自然的关系,开始试图调整自己的思维、价值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来使人类和自然关系更和谐一些,使人类自身更安全一些。
世界各国都来参与这个过程,来塑造这一历史运动的方向、规则。中国长期以来就不是世界规则的塑造者,而是被动的参与者。我们总是发牢骚,觉得别人欺负我们,实际上规则的塑造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世界各国都来提建议、议案,都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每个意见都能起到自己的一小点点作用,这就是规则塑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政府、企业家和NGO来参与这个事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参与全球规则的制定,同时通过参与的过程影响自己。
中国在国际规则和国际舆论上长期处于弱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政府习惯了独立作战。西方是多元社会,他们都是复合式作战,舆论和社会力量有广泛的参与。这几年中国在这方面有明显的改善,出现了社会力量。有多元声音和多元力量才是一个社会强大的表现。
从小环境开始改变大环境-老牛基金会秘书长雷永胜
我们基金会在成立之初主要是做一些传统的慈善公益,比如教育、医疗卫生、救灾扶贫等方面。但是从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以后,我们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应该集中精力去做一些惠及子孙后代的事情。如果我们只是做传统的公益项目,多少年以后也永远还是做同样的事情。
环保将是我们基金会未来几年内主要努力的领域,可能会将70-80%的资金要投放到这个领域。比如我们正在和大自然保护协会合作,在乌鲁木齐和呼和浩特周边地区做一个环境保护、植被恢复的示范性项目,用三年的时间做2500公顷的植被恢复。我希望来坎昆能了解全世界最前沿的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信息,接触更多这个行业的人士、机构,有利于基金会下一步的工作。
环境保护有个阶段性和历史性。工业革命我们没赶上,信息革命我们也没领先,那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这场革命我们赶上了。这是涉及到全人类、涉及到子孙后代的事,跟我们救助几个人、资助几件事不可同日而语。正如我们的创始人牛根生先生所说的"百年的企业,千年的基金"。我们不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能看到成果,这个思想准备我们是有的。
最美好的东西是空气和食物-远大科技集团总裁张跃
公益事业是很复杂的,简单地说,就是把那些没人管或者别人没管好的问题管起来。那些最美好的东西、跟我们的生命关系最密切的东西,比如空气、食物……如果这些东西都被破坏了的话,那发展就失去了意义。赚钱超过温饱的那一部分对我们来说意义很小,但是空气、水和食物对我们的意义很大。所以我觉得,人要关注真正的生活质量。
中国的经济成就非常大,生产力非常强大,这也说明我们应该有能力,或者说应该静下心来关注我们的生活质量,减少各种各样的污染,也减少未来将要付出沉重代价的气候风险。气候会议不管在谈判上成不成功,至少它非常广泛地传递了一个应对气候变化,拯救地球的信息。
让全世界看到一个多元的中国-万通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劲
中国的政府、企业和NGO一起出现,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正在做准备"的信号。从国外的角度来看,中国在行动,不再只是政府在行动,而是政府、企业、NGO都在行动。这种行动不光是自上而下的一种安排和规定,还有自下而上的一种回应。
全世界对中国的期望日益上升,对中国的舆论压力也相应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中国社会的各个部门都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在准备,准备承担与中国这样一个举世关注的地位相当的责任。要让世界看到一个多元的中国。
目前在环保领域,中国政府和NGO的互动是比较好的。比如说在天津的会议上解振华就会见过民间组织的代表,这次坎昆会议行前和过程中也都安排了类似的对话会,这在其它的领域是很难形成的一种默契和一种相互的认同,也是一种很可贵的沟通机制。
社会公益事业强调大家不管高低贫富贵贱都能够受益,同时是通过参与来受益。在我们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社会建设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我想中央也认识到社会其它部门要发展起来,要能够承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才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运转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