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行动
气候大会最近几年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几乎所有的国家言必谈中国。在德班大会上,这种态势仍在延续。发达国家提中国,无非是要求中国承诺减排,最好还出钱;发展中国家提中国,是谈合作,谈经验,谈共同的立场。无论是哪方面,都证明中国在气候大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代表团在谈判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性及适度的妥协也推动了大会最终协议的达成。
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中国在践行着自己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中国政府是第一个制定并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2009年确定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根据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的统计,中国在“十一五”期间GDP能耗降低了约20%,减少了15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国同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中国水电的装机容量在世界上是第一,风电在建规模是世界第二。
一张纸双面打印,自带水杯,离开久了关闭电脑屏幕,洗完菜的水用来冲马桶……在中国,从政府到民众都已经投入到节能减排的行动当中。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德班会议上义正言辞地说:“一些国家,我们不是看你说什么,我们是在看你做什么。一些国家已经做出承诺,但并没有落实承诺,并没有兑现承诺,并没有采取真正的行动。讲大幅度率先减排,减了吗?要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你提供了吗?讲了20年到现在并没有兑现。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发展,我们要消除贫困,我们要保护环境,该做的我们都做了,我们已经做的,你们还没有做到,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讲这些道理给我?”他的发言博得了与会者经久的掌声。
客观地看,德班气候大会取得的进展是有限的,它虽然肯定《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且启动绿色气候基金,但如何延续《京都议定书》以及基金来源,如何管理,都还是悬而未决。2011年12月12日,加拿大宣布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这似乎又对气候大会的努力产生了消极影响。但值得庆幸的是,会议没有滑向另一个极端:气候谈判机制的彻底分崩离析。气候大会谈判还在,希望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