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气候会议谈判的人,喜欢把谈判戏称为“靠谱会”。这是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的英文简称“COP”的谐音而来。2011年12月,全球聚焦南非东部港口城市德班。德班会议,是一次靠谱的“靠谱会”吗?
2011年12月11日,经过延期36小时的马拉松式谈判之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大会(UNFCCC)第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17),以及《京都议定书》第七次缔约方会议(CMP7)终于在南非德班落下帷幕。大会最终通过决议,对《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作出安排,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
博弈时刻
每年一度的气候大会,除了“气候变暖”,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博弈”。大会上谈判各国各尽其招,各显其能。
加拿大选择先发制人。会议伊始就有加拿大本土媒体透露,加拿大将在2011年底前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早已是很多发达国家避之不及的“紧箍咒”,加拿大早早宣布目的在于与其在大会后期,谈判进入僵持阶段表明立场,承担干扰大会取得实质性成果的罪名,不如尽早地让各方对它不报幻想。
日本主打“苦难牌”,将“悲情”进行到底。谈判中日本几乎不谈减排,用大部分的时间吐苦水,谈其因为地震海啸和福岛核电站事故受到的重创,希望得到更多的同情,为大会谈判争取更多空间。
欧盟使出“移花接木”。虽然欧盟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态度是开放的,但在德班欧盟更明确的立场是要推行一个“包括所有国家的,具有法律约束力,最晚在2020年后生效的框架协议”,实质欲将《京都议定书》取而代之。
美国以不变应万变。如果按照对于气候大会的态度来标明一个光谱的话,美国永远站在光谱的最远端,2001年其强行退出《京都议定书》时就可见一斑。美国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得最多的就是“No”、“ 不参加……”、“不承诺……”、“不签署……”。
小岛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是受气候变暖影响最深重的国家,他们急需资金援助,因此他们对德班会议的期望值也最高。
气候大会在最后几天达到高潮,在闭幕会议上,委内瑞拉的代表Claudia Salerno站在椅子上,用力摔着她的桌签,力斥会议罔顾部分发展中国家意见。同时,会议中心的大厅已经被环保激进分子“占领”,他们高喊口号,敦促大会取得实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