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寨村,村民王宝全的妻子在绣制鞋垫。(本网记者 石刚摄)
“虽然搬进了新居,但是我们羌族人还是怀念老寨子,因为那里有我们羌族人的灵魂。”76岁的羌族老人王明全对记者说。王明全老人来自四川省阿坝州雁门乡萝卜寨村,他所说的“老寨子”正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本民族特色的羌寨。
羌族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羌族行走在岷山和岷江之间,大多居住在高山之上,因此也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5.12”地震发生后,因羌族人主要聚集地——岷山山脉地处于龙门山断裂带,家园遭到了重创,同时羌文化也遭到了破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碉楼、民居被损毁,原本为数不多的羌文化传承人有许多在地震中遇难……。
如何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将羌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下去,成了政府和羌族人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在“5.12”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汶川县的三个羌族村落,寻访和探究在地震中受到重创的羌族文化的现状。
恢复羌寨风貌
在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5.12”地震损毁了这里由黄泥夯筑而成的古老羌寨,村民们失去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如今,在广东省江门市建筑公司的对口援建下,村民们已经陆续住进了新寨子。据村支书马前国介绍,新寨子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了保持萝卜寨特有的羌寨风貌,在外墙面抹上了黄泥。在重建中,萝卜寨还通上了自来水。
“尽管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还是怀念着老寨子的生活。”汶川县萝卜寨村村支书马前国对记者说。
在萝卜寨的老寨子,寨中的房屋和院落都是沿等高线布局、成长条形排列。户与户之间紧密相连,交错纵横的巷道将寨子连接成一片。整个寨子浑然一体,环环相扣,犹如一座构思严密的古城堡。而新寨子虽然在外观上保持了羌寨的风貌,但是并没有像老寨子那样做到“家家相通,户户相连”,因此有一些村民觉得住在新寨子有些不习惯。
对于在地震中损毁的这种“家家相通、户户相连”的极具羌族特色的老寨子,汶川县文体局已经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对象,拨款给村民进行修缮。而由于黄泥原始建筑对天气有一定要求,只能在每年4月和9月进行施工。4月正是家家户户忙着修缮老寨子的最好时机。据介绍,老寨子修好之后,村里将尊重村民自己的意愿,允许他们搬回去住。“这种做法更有利于保护羌族文化。文化的传承是需要载体的,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作为羌族民俗和文化传承的载体,那么羌族文化将逐渐地在现代文明的强势影响下消失。”四川省汶川市文体局局长、长期研究羌族文化的羌族文学家杨国庆对记者表示。
因为羌族人建造房屋都是就地取材,所以在汶川的羌族村中的建筑虽然相隔不远,但是从选材到外观的建筑风格却各有不同。在距离萝卜寨不远的龙溪乡联合村东门口的羌寨就是由当地的石块石片加伴黄泥砌成的,一般是二至三层的平顶房。底层圈养牲畜,二层用于住人,顶层为堆放粮食物品的仓库,最上层的小楼供奉着白石神。
在联合村东门口的一户村民家里,记者认识了83岁的羌族老人王珍芝。据她介绍,现在家里是四世同堂。三年前发生的大地震中虽然房屋损毁,但没有家人伤亡。一年前,当地政府为他们提供了两万元的补贴,让他们维修房屋。现在房屋修好了,一家人又恢复了以前的生活。尽管已是83岁高龄,王珍芝老人仍然坚持每天自己动手,为辛苦了一天的孩子们烹制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