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县城内淤泥、积水严重,街道上水深两米多,最深处达4米,公路抢通工作十分艰难,大型抢险设备难以进入,抢险救人只能靠人工作业。
居民党巴金一家5口遇险,被埋在城关小学南侧的一片废墟下。为了营救他们,某防化团官兵在齐腰深的淤泥里用手刨、用铁锨挖,终于使党巴金和儿子成功获救。
在被堰塞湖淹没的数十栋楼房区,兰州军区某集团军舟桥团官兵驾驶着冲锋舟,不放过一栋楼,不漏过一户人家。一座座等待救援的“孤岛楼房”,升起一个个生命的希望。
在被泥石流掩埋的废墟下,四川广元军分区赴舟曲救援队,将被掩埋59个小时的藏族老人刘马姓代成功救出。兰州军区紧急调派直升机,将刘马姓代送到兰州军区总医院接受治疗……
这是一场生命的争夺,这更是一场毅力的拼搏。
“有人吗?还有人吗……”武警交通部队抢险官兵不放弃每一座废墟,一遍遍地呼喊。
“有,我们……三个老人……一个小孩……”一座倒塌的屋里传出一位老人断断续续的回音。
“别着急,我们是武警,很快就会救你们出来。”官兵一边安抚受困老人,一边爬上二楼,凿通一楼房顶实施“垂直营救”。
官兵们里外协同,以搭人梯传递的方式,顺利救出了老人和小孩。一位刚刚获救的藏族老太太泪流满面,拉着战士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不放弃一个机会,不耽误一点时间。一个又一个生命被官兵们从废墟中成功救出,一个又一个生命被送到部队医院紧急救治。
8日18时许,第7医院医疗队成功完成到达灾区后的第一例手术,帮助一个叫赵佳丽的17岁女学生保住了双腿。第1医院医疗队在舟曲县春江广场搭建起野战医疗帐篷,两个小时内即接诊38人,对多人实施手术。
时间一分一秒飞逝,生命救援的难度在一点一点加大。抢险官兵“不抛弃、不放弃”,仍在废墟中全力搜寻,在手术室里奋力抢救。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高原地带、狭长地貌、交通不便、物资缺乏,抢险救援面临严峻考验。
8月8日凌晨暴发的特大泥石流,将穿越舟曲县城的白龙江拦腰截断,使河床平均抬升6米多,河道由70多米骤然扩宽到200余米。一旦堰塞湖溃堤,位于白龙江下游的城镇和乡村将遭受灭顶之灾!
堰塞湖水患不除,群众就没法脱离危险,重建家园。8日下午,兰州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和武警水电部队官兵临危受命。
工兵团14名爆破骨干乘坐直升机赶往灾区,直升机一落地,官兵们就直接奔赴堰塞湖区域。紧随其后,从甘肃、陕西、四川、新疆等地紧急调来的武警水电官兵,携带30余台套大型机械设备相继抵达。
经过仔细勘察,官兵们基本摸清堰塞堤情况。由于大桥的5个桥孔全部被淤泥和石块堵塞,造成上游洪水聚集,桥面被完全淹没,和大桥相邻的一条原本繁华的街道已变成一片汪泽。
9日7时50分,爆破组确定对堰塞大桥实施“边清理、边爆破”和“定点多次爆破”的疏通办法。
“由于大桥是被淤泥堵塞,爆破本身又不能破坏大桥,我们只能采取逐次增量、多次爆破的方法,一点一点将淤泥清理出来。”现场组织爆破的工兵团参谋长邹君良一语道出了爆破作业的难度。
江水湍急,炸药难以固定。爆破组长代晋文直接跳入齐腰深的洪水中,捞出两根木椽。在木椽一端固定好炸药包后,几个人合力将木椽插入桥孔下的淤泥中。
8时15分,随着一声巨响,洪水被爆炸的冲击力激起高高的水花。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将4辆早已准备好的履带式挖掘机开上大桥,对爆破后残留的垃圾进行快速清理……
9时34分,第二次爆破准备完毕。随着一声巨响,堰塞区的淤泥被轰出一道宽2米、深6米的缺口,洪水开始向下游流去。而大桥本身基本无损。
全军应急办主任李海洋介绍,救援部队承担了6项任务:人员搜救,县城清淤,排除堰塞湖险情,协助组织收治、转运伤员和卫生防疫,协助地方转移安置群众,协助地方组织人员、物资运输。
“专业元素,是这次救援的一个亮点。”李海洋说,“科学用兵、专业救援,确保了这次救援行动的有力、有序、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