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寒、行路难:救援队勇闯生命禁区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高寒缺氧成为横亘于各路救援队面前的一座大山。
15日清晨,记者在玉树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救援现场看到,由于在高寒缺氧的地方连续作战,不少救援队员体力消耗过大,甚至连搜救犬也因为高原反应有时不能工作。即便如此,搜救工作仍没有片刻停顿。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黄建发告诉记者,当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是目前救援工作遇到的一大问题。
在结古镇民族宾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救援现场,记者看到,救援人员在一次次余震威胁中不断爬上废墟,敲击着水泥板,并向废墟中喊话。记者在现场仅20分钟,便遭遇了两次余震。3个小时后,救援人员成功救出两名幸存者。
“以往的救援任务通常都是在低海拔地区进行,这次队员们从低海拔地区经过长途跋涉后来到玉树,遇到缺氧问题,有的队员走路时都会气喘。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开展高强度的搜救工作,难度可想而知。”黄建发说,“此外,玉树温差较大,夜晚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这样的低温环境体力消耗很大。”
黄建发说,另一个困难在于,物资供应暂时不足。由于在高原地区机场不能加油,飞机必须储备回程汽油等各种原因,救援队同机携带的食品等物资并不充足。
“尽管困难重重,但救援人员不会放弃每一个幸存者!”黄建发说。
在玉树,到处可见来自四面八方、来自军队和地方的一支支救援队伍,他们的足迹踏遍了这片高原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永不言弃的触角伸向每一个同胞的生命。
1名、6名、41名……中国地震局值班员手中的统计表上,获救人员数量在不断攀升,截至15日傍晚,已有1045名被压埋群众获救,4910名伤病员得到救治。
爱的洪流逼退了死神的脚步!
与时间赛跑,让生命延续
强震之后,时间就是生命!
15日13时,解放军第四医院抗震医疗队野战医院里,在废墟中掩埋了29个小时陷入昏迷的藏族小姑娘才让拉毛惊醒了。双眼蒙着纱布的才让拉毛一把抓住为她输液的护士长宋海燕的手,哭喊着“妈妈,妈妈”!“哎,哎,妈妈在呢!”宋海燕怔了一下,红着眼连连应答。小姑娘平静了下来,经过一个小时多紧张施救,才让拉毛脱离了危险。当宋海燕抱着她送给母亲时,母亲一把抱住女儿痛哭失声。
当日,青海陆军预备役步兵旅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结古镇广场巡诊时,发现一名妇女即将生产。“我们发现这名孕妇的羊水穿了,要在街上生孩子。我们立即用担架把她抬了回来。”院长杨林说。这名产妇叫博拉,地震后与丈夫露宿街头。
“这名孕妇在地震中受到惊吓,没有宫缩,生产很困难。”杨林说。由于缺少妇产科医生以及设备、药品杨林派出医护人员四处寻找其他医疗队求援。
这顶小小的帐篷里聚集了多个医疗队的妇产科医生。
16时28分,帐篷内终于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是个小男孩,母子平安!”这时,人群中响起了掌声。由于没有给孩子准备衣服,护士用纱布把小宝宝包了起来。
当这个用洁白纱布包裹着的小生命被抱出帐篷时,孩子的爸爸查多脸上露出的喜悦的笑容,“我太高兴了!谢谢医生!”博拉也在产床上露出了笑容,向周围的人们竖起了大拇指。医生们来不及拭去额上的汗珠,挂着满脸的欣慰继续去接治新的伤员……
生命在这里延续,希望在这里生长……
由于环境恶劣,条件简陋,一些重伤员被迅速转运到附近省份救治。15日17时,17名伤员被转运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这批伤员大多数均为藏族,伤情较为严重。考虑到玉树是藏族同胞聚居区,伤员中不少人是藏族,华西医院专门组织了一批懂藏汉双语的学生志愿者前来做翻译。
志愿者修洛措的老家在距离玉树仅100公里的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接到通知后,她早早地守候在急诊楼外。“我的父亲正在玉树灾区前线参与救援,我在成都也要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修洛措说。
几位来自甘孜州的藏族同胞也自发赶到医院。42岁的根桑曲扎告诉记者:“我们几位朋友是到成都办事的。听说这里要接收伤员,我们就过来帮忙了。”
只要有生的希望,我们都不会放弃。40个小时的生死大营救,把浓浓的爱心洒遍玉树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