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舞台传奇60年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文娱- 文化纵横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北京人艺:舞台传奇60年
本刊记者 唐元恺 • 2012-10-17 • 来源:北京周报 2012年第36期 9月6日出版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9月,位于北京最出名商业区王府井大街上的“首都剧场”,正在上演一出由90岁高龄的艺术大家与刚出校门不久的90后“新新人类”五代同台的话剧《甲子园》。

这“五世同堂”的所有演员,都来自同一个团体:北京的“老字号”,中国话剧的金字招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观众们更爱亲切地简称为“人艺”。今年,是她60大寿的年份。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60周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蕴涵周而复始、万象更新的美好愿望,预示着新一轮的“开始”。

其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后的第二年,“人艺”便初建了,只不过那时它还是一个集歌剧、话剧、舞蹈等的综合性艺术团体。直到1952年6月12日,其中的话剧团与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合并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但北京人艺并非中国话剧的“独子”——在辽宁、天津、上海等地,生于同一时代的,都有各自的“人民艺术剧院”。可如今,上海人艺已消失好几年(与上海青年话剧团合二为一,改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另几个人艺则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向电视剧领域转型,近年来上演话剧的场次有限。相形之下,北京人艺“一枝独秀”,仍然好戏连台,演员阵容之强、剧目质量之高(多部剧作演出达百场以上,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目前国内其它话剧团只能望其项背。今年7月,她再次大规模登台上海,为期半个月的19场演出票提前3个月便告售罄。

当然,北京人艺的舞台主要还是在自己的大本营——首都剧场。这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座以演出话剧为主的专业剧场,早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一个文化地标与艺术圣殿,如同莫斯科大剧院或肯尼迪艺术中心那样。从1950年到“文革”(1966—1976)前的近17年里,北京人艺总共上演了100多部话剧,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几乎每一部都看过。今年6月9日晚,网友拍到温家宝总理也到首都剧场看戏。对于广大观众来说,这里总有一杯杯佳酿和一个个值得回味的美好记忆;对于同行,它是捍卫民族戏剧艺术、上演中国话剧希望的城堡,从中可以找到重要的艺术坐标;对于人艺人而言,她是庄严的圣殿和温暖的家。

在首都剧场的排练大厅,写有“戏比天大”几个醒目的大字。它出自北京人艺首任院长曹禺(1910—1996)之口。这位被英国媒体称作“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与杰出剧作家,曾在逝世前一年写道:“北京人艺有很多经验,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艺术家们对戏剧艺术的痴迷热爱,对戏剧艺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戏比天大”,或者说“艺术至上”,意味着在北京人艺,没有什么比戏剧艺术的创造更重要。《甲子园》导演之一、副院长任鸣表示,“‘戏比天大’这句话激励着我们的演职人员时刻保持对艺术的敬畏之心,永远保持对艺术精品的不懈追求。”

精品意识早已渗透到北京人艺创作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人艺的戏就是精致!”许多观众如此称道。而据另一位副院长崔宁举例,按照演员的能力和习惯,一个新剧本一般用10天时间就能熟记台词,但剧院规定,排练一个新剧目必须有60天的时间,要求演员一遍遍“嚼台词”,完全与戏融为一体。

人艺的老人儿总爱提起老前辈舒秀文“可以没台词,但不能没戏”的一段佳话。她在上世纪50年代出演前苏联话剧《带枪的人》时,已属顶级表演艺术家,却甘愿演一个没有一句台词、只在办公室打字的秘书。谁都觉得这个角色没有多少发挥余地,但台上的舒秀文并不只是机械地“滴答”,而是通过打字机的声音变化为现场制造音响效果。一位外国专家看出了“秘密”,戏完后问:“那位打字员不是一般演员吧?”

还有“看不见的表演”。执教于中央戏剧学院的著名编剧史航对北京人艺的一位剧务念念不忘:他临时补台,充当一个道具盖在大布下面,纹丝不动地在台上站了两个小时,等戏落幕了,他也僵住了,被演员们横着扛下台……

其院风还被誉为“一棵菜精神”——剧院的每名演员都是一个菜帮,只有紧紧抱拢在一起,才能组成一棵完美的白菜。60年来,这种精神始终影响着北京人艺。

中国话剧已诞生百年有余,北京人艺便是半部中国话剧史——“大师、大作、大戏、大演员”,有传统、有风格、有明星、有实力、有市场,放眼当今中国剧坛,能同时拥有所有这些的,仅此一家!60年来,她本身就是一出“传奇剧”,但其辉煌又不只存在于历史,而是“进行时”,经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不断支撑、续写和创造。

 

形成演剧学派与理论

北京人艺的“传奇剧”里,少不了一个“42小时”的情节。在文化评论家、《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一书的编著者之一解玺璋眼中,其重要性如何估量都不算过分,“甚至可以说,这42小时决定了北京人艺此后60年的面貌和走向。”

故事发生在60年前,建院没几天,后被称作“人艺四巨头”的院长曹禺、副院长焦菊隐(1905—1975)、欧阳山尊(1914—2009)和赵起扬(1918—1996,当时兼任党委书记),就“要办成一个什么样剧院”的议题,连续聊了一个礼拜,总共42小时。最终,他们提出“要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办成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同时又形成民族特色、自己风格和理论体系的话剧院”的目标。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聚焦中国之科学发展”系列外宣品举行首发式
国信办举行《平凡的感动》首发暨赠书仪式
媒体称我国各地经济刺激计划累计超10万亿
外交部发言人:中方反对对伊朗实施单边制裁
国防部回应中国海军舰艇钓鱼岛海域活动事
第四届杭州亚洲青年影展“亚洲之光”奖项揭晓
中西亚经济合作组织第12次峰会在巴库举行
联合国难民署敦促欧盟对叙利亚难民敞开大门
中方抗议韩海警执法过程中致一名中国渔民死亡
中方回应军舰航经钓鱼岛附近海域 称正当合法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10期
2012年第9期
2012年第8期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专题导航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从未间断的五千年文明进程中,所创造的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依托和文化基因,而且是全人类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全国两会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辛亥革命100周年
庆祝香港回归十五周年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