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第六个世界自闭症日。当日,第六届爱在蓝天下—天真者“绘话”艺术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幕,展览将持续到4月7日。
与往届公益性展览不同,本次展出的400余幅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强调个体的本原状态、奔放的创造力和高度的个性化特征。独立艺术策展人、“N维世界艺术计划”项目发起人张艳波告诉《北京周报》记者,“职业艺术家与自闭症者这一类的原生艺术创造者之间的对话融合,一方面可以促使艺术家走回内心、表现本能创造力;同时帮助原生艺术创造者走向真正的艺术道路,而不是因为‘自闭症’这类的标签才得到认可。”
自闭症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脑部发展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困难。而在艺术领域,他们的作品纯粹、直接,善于抓住瞬间的想象力,并以常人无法企及的专注将其呈现出来。自闭儿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儿童画,也区别于成人专业绘画,目前还没有适用于这个领域的艺术评价标准,因此主办方用“天真者的艺术”来定义这些作品。
艺术和自闭症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睦说,“在英文里,艺术artistic和自闭症autistic只有一个字母之分,”他同时也是一位自闭症患者的父亲。“为什么自闭症患者可以在艺术领域里自由地创作,而在生活中却举步维艰?相反,对生活游刃有余的‘正常人’却艰难地从事绘画?”他呼吁家长们不要将成人的社会标准强加于这些孩子,破坏了他们的创造性。
而孤独症协会会长贾美香大夫则表示家长们应该像对待普通孩子那样引导自闭症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培养他们发展天赋——绘画就是很好的平台。
正如李睦教授所说,“同听障、视障不同,自闭症者没有手语、盲文这些沟通手段,”绘画就成了他们表达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他们的世界,可以从欣赏他们的画开始,“每个人独立面对一幅画时所想到的,或许就是自闭症患者的内心独白,”李睦说。
开幕式后,来自艺术、医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现行的艺术评价标准是否适用于自闭症创作者以及艺术领域里是否有自闭与非自闭之分等问题。在场的艺术家纷纷表示被这些自闭症者的作品所震撼,十分羡慕他们与生俱来的艺术才能。
该活动由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团委、天真者绘画工作室、“N维世界艺术计划”执行委员会等机构组成的策展团队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