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对中共十八大后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揣测不断的背景下,中方向美方传达维持稳定双边关系的基调。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昨天在北京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表示,中美之间虽然在交往合作中仍不可避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加强合作始终是大趋势。只要坚持相互尊重,管控分歧,包容发展,拓展共同利益,使友好的纽带更加紧密,中美双赢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前一天,在第五届中美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中联部部长王家瑞向美方介绍了十八大情况,阐释了中国未来的奋斗目标、发展思路和主要举措,并强调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作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这是美国大选和中共十八大举行后的首次政党高层对话。与去年12月举行的对话正值中美两国为换届做准备进而将目标锁定增进换届时期的相互了解不同,中美双方均将重点转向了确保整体关系平稳推进的基本点上,探底换届后的“变与不变”自然更是题中之意。
互相强调稳定
在昨天与卡特的会面中,李克强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建设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这也会为中国与各国的合作创造巨大机遇。他向卡特表示,希望其继续发挥影响力,向美国政治家、美国人民介绍真实的中国,多讲中美关系对两国、对亚太、对世界的重要性。
在2012年总统大选仍激战正酣之时,围绕中美关系未来走势的讨论在华府圈内就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一致的看法:不论奥巴马是否连任,中国未来给中美关系带来的不确定性都将远远大于美国。近来,这种对于中美关系前景的揣测和担忧丝毫没有消退,一种更为悲观的论调更是提出,中美未来爆发冲突的风险在上升。
在此背景下,第五届中美政党高层对话10日在华盛顿举行,双方一如既往由中联部部长王家瑞与美国民主党代表、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和共和党代表、前助理国务卿威廉姆森牵头。交流和互动议题围绕“中美两国未来几年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方略”与“如何维护未来几年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展开。
王家瑞在谈及中美关系时表示,中方高度重视中美关系,希望与美政府、政党以及社会各界一道努力,推动中美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全面发展。
而从2010年起便开始参与对话的奥尔布赖特和威廉姆森同样力图向中方代表传递稳定中美关系的信号,以减少双方的顾虑。美方两党代表还表示,希望与中共通过政党高层对话,加强在双边以及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沟通,增进理解,减少误解。
始于2010年3月的中美政党高层对话从2011年9月的第三届开始逐步向地方一级扩展,致力于推进两国政治精英之间更广泛的理解,当时美国两党代表团除了访问北京之外,还用两天时间参观了中国西南省份四川以及地震灾区的重建情况。地方性安排在今年的访问中得以延续。在前往华盛顿之前,王家瑞率团访问了美国犹他州,与当地政界、商界及学界约300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此后,他们还访问了科罗拉多州。
但这种着眼两国关系长远的做法在短期内是否能够有效消除双方的疑虑仍有待观察,尤其是在中国南海领土争端遭遇美国转向亚太战略的继续推进的情况下。
“对华政策或有新想法”
法国巴黎政治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扎基·莱伊迪(Zaki Laidi)认为,美国已经将中国视为一大战略挑战者,其对华政策反映在两大维度上:一面是“空天一体化”理念,旨在阻止中国在本地区的扩展可能,同时,支持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并将自己塑造成亚太地区的利益攸关国,总体上可以归结为转向亚太战略;另一面,是经济上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可以视为在经济层面遏制中国的尝试。
“在我看来,美国已经将中国视为了主要的战略挑战者,这可能是其历史上首次面对的一个战略挑战者。与俄罗斯(指冷战时期的苏联)相比,中国的挑战显得更大。因为苏联只是战略上的对手,而非经济上的竞争者。中国不仅是战略上的对手,而且是经济上的挑战者。”他昨天在复旦大学告诉东方早报。
在其最新著作《有限成果:奥巴马的外交政策》中,莱伊迪提出,尽管奥巴马的现实主义政策尚未削弱美国的国际地位,但同样也没有带来能与尼克松时代媲美的对华政策。他在书中将奥巴马的对华政策描述为:只是强调避免最糟糕的关系,而不是争取最好的情形。
不过,与悲观派学者不同,莱伊迪并不认为中美之间会爆发一场直接的军事冲突,因为在许多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上,美国已经不可避免地将中国视为了其不可或缺的主要合作伙伴。“我认为,美国已经接受了中国正在成为主要挑战者的想法。”他说。
“作为一种民主和开放的政治体制,美国一直都在调整其外交政策。不过,美国的(亚太)地区政策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延续性。”美国空军学院教授菲利普·王日前告诉东方早报,“美国对华政策可能出现新的举动和想法,尤其是在贸易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