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站在2011年金秋,回望1942年春天。
从当年贫乏的文化生活到今天丰富多彩的文化样式,从山沟沟里的文化到走向世界的文化,从实现文化启蒙到保障文化权益,经过70年风雨洗礼,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浩荡春风中,社会主义文化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
这是人民文化权益彰显、公共文化勃兴的时代。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近8年的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是过去几十年的总和,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建成。文化共享服务点遍及城乡,广播电视贯通全部行政村,博物馆免费开放,文化站随处可见……保基本、保均等、保便利、保公益,文化权利已经与经济、政治等各项权利一样,成为公民权益的必然组成部分。
这是文化产品极大丰富、文化生活日益多彩的时代。每年新推出剧目上千种,新出品电影500多部。年产上万集电视剧,成为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5年出版338亿册图书,成为第一大图书出版国。5.13亿人走进网络生活,娱乐、购物跨入数字时代;去年6900万人走出国门,旅游业收入超过2万亿……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旅游结合,形式不断发展,业态不断丰富。中国人同读几本书、同唱几首歌、同看几台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浩如烟海的文化产品、丰富多样的文化供给,让亿万人民有了多姿多彩的文化选择。
这是文化交流空前活跃、文化生产力空前释放的时代。伴随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文化建设活力显著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经营性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明显增大,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近150个国家与中国展开政府间的文化合作,图书期刊等几乎进入所有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项目年均人次和数量,超过改革开放前30年总和。文化逆差不断缩小、文化实力大幅提升……文化既成为国家民族软实力,又成为经济发展硬支撑。
文化发展的目的在于人民,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人民,文化发展的评判交给人民,文化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将社会主义文化带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在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中,诸子争鸣、魏晋风度、盛唐气象、宋明理学……各种力量竞相登台,文化大师灿若星河,虽有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浩叹,有过“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篇,也有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但人民始终没有成为文化舞台的主角与主体。延安文艺座谈会前所未有地提出的文艺“为了人民”“怎样为人民”两大问题,在70年后的今天有了酣畅淋漓的伟大书写。以人为本、人民至上,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方向和最终目的,在现实中得到最激荡人心的体现和张扬。
(八)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这样说:“古希腊的明灯在初点燃的土地上熄灭。罗马的威力被埋葬在广大帝国的废墟下。但是建立在社会与人的精神理想基础上的文明仍然活在中国和印度。……正像活的种子一样,天上降下滋润的雨水,它就会抽芽、成长,伸展它造福的树枝,开花、结果。”
70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滋润的雨水,让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抽芽、成长,汇聚成唤醒工农战胜强敌的时代洪流。
70年后,十七届六中全会浇灌的甘霖,必将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伸展出造福的树枝,开花、结果,凝聚成13亿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