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上午,北京西郊一处普通的军事训练场上正举行一场特殊的检阅。激昂的国歌声中,执行长李强伫立在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正前方,敬军礼、行注目礼。
国歌结束,李强以一个漂亮的动作抽出指挥刀,正步走向检阅台,洪亮的声音响彻检阅场:“首长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
出席检阅仪式的不是来访的外国元首,而是近200名中外记者。在嘹亮的检阅进行曲和排山倒海的口号声中,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威武地走过记者们面前,使人仿佛置身重大国事活动的现场。
艰苦训练铸就威武军容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三军仪仗队是与外国元首政要面对面接触最多的部队,自1952年组建以来执行了3200多次仪仗司礼任务。来华访问过的许多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高级将领大都领略过这支部队的风采。
“怎样选拔仪仗队员?”土耳其国家电视台记者埃迪兹对这支出镜率颇高的部队一探究竟。仪仗队大队长刘士胥介绍说:“仪仗队的新兵征集除了要符合基本的征兵条件以外,还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身高在一米八零以上,二是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
刘士胥说,新兵到部队后首先要完成5个月的基本军事科目学习,考核合格后,才能转入仪仗队的专业科目学习。要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仪仗兵,每个队员还必须通过三关:动作关、心理关和身体关。
记者们观摩了仪仗队员们在烈日下练习站立、正步走等科目。看到他们汗透重衣,背上结满碱花,不禁发问:“你的指挥刀有多重?枪有多沉?每次检阅要喊多少道口令?走正步要达到什么标准?”
李强介绍,他的指挥刀重1.65公斤,长1.13米。每次要完成十多个持刀礼节,并下达30多道口令,每道口令必须让从排头到排尾100多米范围内的每一个队员都能听清楚。
四中队十二班副班长邓涛是个90后的年轻战士。他说,入伍两年多来,他早已适应了高强度的训练:端着8斤重的礼宾枪纹丝不动站立3小时以上,走正步“百米不差分毫,百步不差分秒”,迎风迎光40秒不眨眼……
走出国门遂行和平使命
记者们得知一中队副队长张洪杰已在仪仗队工作了14年时,纷纷发问:你觉得值么?他坚定地说,仪仗队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光荣集体,能来到这样的部队是自己一生的荣耀。
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和60周年首都国庆阅兵,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以及墨西哥、意大利和委内瑞拉的庆典阅兵仪式……14年来,张洪杰已经圆满完成了700多次仪仗司礼任务。
“在墨西哥参加阅兵仪式时,许多华人华侨举着国旗和我们一起走完了12公里的改革大道,一路不停地喊‘中国万岁’。”回想起往事,张洪杰依然激动不已。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张洪杰的右手一直紧紧握着他心爱的指挥刀。这把刀的刀柄处刻着一只振翅欲飞的和平鸽,刀鞘上刻着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他说,和平鸽象征和平,龙象征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
“2010年和2011年,我们三次走出国门。我深切感受到,我们各国的仪仗兵真是礼仪文明的使者,我们用队列和动作来传递我们之间的友谊。虽然我们的肤色、语言和服装不同,但我们共同的目标就是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他说。
文武双修不忘回馈社会
在2至4年的服役期内,仪仗队员每天都要进行8小时以上的高强度训练。看到官兵们忘我投入的状态,中国日报记者问道:“仪仗队员是否有就业指导?他们退伍之后一般会在哪些领域就业?”
刘士胥说,三军仪仗队坚持“入伍即入学,退伍即毕业”的育人理念,开办了适合战士们学习的函授班,鼓励战士参加国家和军队的自学考试,90%的士兵服役期间考取了各类学历证书。每年仪仗队还请来大学里的就业指导老师为官兵做就业指导。
“以去年退伍的160多名官兵为例,他们当中有7人考取国家公务员,有53人被航空公司录用,其余100多人被全国的大中型企业聘用。”他说。
当记者问邓涛对未来的打算时,他说,当前自己最重要的任务是练好仪仗技能,完成好仪仗司礼任务。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从仪仗队操场上走出去的人,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过不去的坎。”
“进军营活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了解中国军队以及中国军队向外部展示自身形象的一个窗口。”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说。
自2008年开始,中国军方都要在八一建军节前夕举行“中外媒体记者进军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4次。中外媒体记者分别参观了装甲六师、北京卫戍区警卫三师、北京军区工兵团以及闻名中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参加媒体数量逐年增多。
一名俄通-塔斯社记者说,能够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驻地参观,近距离了解仪仗队员的训练和生活,机会非常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