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面对食品安全重大隐患和事故不时发生的现象,公众纷纷发出“谁能保障我们餐桌的安全”的疑问,强烈要求国家尽快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确保百姓能够吃得放心。
炽热的民意,让代表们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一份份承载着群众期望的议案、建议,源源不断地提交到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统计,十届全国人大五年间,共有3000多人次的代表提出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议案、建议,特别是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相关议案、建议的代表就有1000名之多!
群众的强烈呼声,促使国务院有关部门不断加快法律起草步伐。2005年10月,事关食品安全源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草案提交审议,并于次年4月表决通过。但这部法律针对的只是农业初级产品,食品安全其他重要领域依然缺少有效法律规范,人民群众的呼声依然急迫。
2007年12月,历经艰难曲折,食品安全法草案终于赶上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当年最后一次会议……
社会保障是百姓生活的“安全网”,但因种种原因,作为我国社会保障领域基本法的社会保险法迟迟未能出台。
人民在期待,代表在督促。2009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姜健将一份长达一万三千多字的议案提交给大会,要求尽快出台实施社会保险法。为了撰写这份议案,姜健多次深入城镇、农村调研。
“作为一名称职的人大代表,写进议案的应该是群众关心、亟待解决的问题。”姜健这样说。实际上,在20多年人大代表履职期间,姜健调研次数已近3000次之多!
在各界满含期待的目光中,2010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社会保险法。这部社保领域的综合性大法,对社会保险制度作出全面规定,用法律为亿万群众编织起一张“安全防护网”……
60余载风雨兼程,共和国的立法进程波澜壮阔——
一部部反映亿万群众意愿的法律不断诞生,一次次基层民声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民主本色……
由人民的深度参与完成——共和国的法律,是“问法于民”、汇集民智的结晶,体现出鲜明的人民特性
彻底告别“朕即法律”的专制,奋力开辟“问法于民”、民主立法的人民共和国“铸法之路”,这是新中国第一批立法者的历史任命——
曾经参加过1954年宪法起草辅助工作的许崇德,见证了这部根本大法诞生的全过程。当年的一件“小事”,让年逾八旬的老人记忆犹新——
1954年6月,宪法草案公布,交付全民讨论。当时中国南方发生百年一遇的水灾,许多地方的人们在江堤上一边抗洪,一边抽时间讨论宪法草案,并用防水油纸把讨论记录包好,准备送往北京。“公路被冲坏了,铁路也不通,最后为了赶时间就用飞机送。用飞机送材料,在当时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许崇德回忆说:“一捆捆用桐油纸包着的讨论记录送到我们手中,大家都非常感动。”
历时3月之久,1.5亿人参加讨论,提出意见138万条……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首开全民参与、民主立法的时代风气,永远载入了中国立法史册。
充分听取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共和国第一代立法者开创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得到继承、弘扬。这是20世纪80年代,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向社会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的法律草案清单——
1982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公布宪法修改草案,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全国80%左右的成年公民参加讨论,仅贵州省就有46000多名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参加了2200多次座谈会。许多重要的合理的意见都得到采纳,具体规定作了许多补充和修改,共计近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