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北部,有一个蒙古族聚居的地方,也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叫内蒙古自治区,这儿紧邻蒙古国和俄罗斯,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多万人。
2011年,内蒙古的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区市第5位。但在2011年之前的七年中,内蒙古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全国第一。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冯任飞说,经济增速放缓一方面与国际经济环境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自治区政府为了适应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而采取的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
“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大概在13%左右,经济增速的降低是为了经济结构调整预留空间。”冯任飞说。
过去太依赖资源开采
内蒙古东部草原辽阔,西部沙漠广布,年均气温-1至10℃,全年降水量约50至450毫米,是中国典型的畜牧区。中国最大的乳品企业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就位于内蒙古,这里还是中国主要的牛羊肉和皮毛制品生产地。
但内蒙古经济增长并不主要靠畜牧业,而是靠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在内蒙古,已探明的矿藏有60余种,稀土、煤、银等储量巨大。特别是稀土,中国稀土产量占世界的80%以上,而内蒙古的稀土产量占到了中国稀土产量的90%以上。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数据显示,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占到了70%以上。内蒙古有外商投资企业3601户,75%的外商投资企业从事第二产业。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潘照东指出,内蒙古经济的发展,走的是一条以扩大资源开发规模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
潘照东说,从2000到2010年的10年间,内蒙古的煤炭、电力和钢铁产量增长率在全国居前列,这为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未来10年,内蒙古再大规模的开发煤炭,发展电力,以取得更大增长,是不可能的。”潘照东说。
潘照东说,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不存在资源的约束,但是存在市场的约束,存在经济协调发展的约束,存在社会科学发展的约束。“内蒙古今后10年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上,怎么样转型,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潘照东说。
转型已经开始
目前,经济发展转型已经成了内蒙古官员们的共识。“作为资源大省,内蒙古未来可持续发展所考虑的是,如何克服长期以来对资源、能源产业的依赖。”内蒙古发改委巡视员魏晓明说。
魏晓明说,中国一些过去依靠资源曾经辉煌过的区域,有的已资源枯竭陷入困境。这对内蒙古而言是前车之鉴。因为内蒙古同样有这样的问题,比如2011年煤炭工业占内蒙古GDP的比重达12%,举足轻重。煤炭产值占工业比重近1/4,占工业利润的近一半。但这种单一独大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风险,是不可持久的。
魏晓明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已经做出规划,经济摆脱资源陷阱,首先要做的是加快推动资源型产业的延伸升级。就拿煤炭来说,2011年煤炭产量近10亿吨,外运6.1亿吨,煤炭就地转化不足30%,未来五年煤炭就地转化率我们要提高到40%以上,带来更高的附加值。
内蒙古还加大了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这是我们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其地位不亚于资源型产业升级。”魏晓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