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依存度增加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最艰难的谈判对手是美国。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发现,中美经济关系联系之紧密,超过了其他国家。
入世前,美国国会每年都会有一次关于是否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表决,这给中美之间的经贸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而入世后,最惠国待遇是中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所应当享受的最基本的权利,消除了这一影响,中美经贸往来大大加强。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入世十年也是中美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十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从2001年的805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3853.4亿美元。目前,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则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也是美国出口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
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前特命全权大使孙振宇向媒体表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欧美国家是最大的获益者。
孙振宇说,多边贸易体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所有现行的国际贸易规则都是由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其中很多条款实际上保护了欧美国家的利益。中国从申请加入世贸组织开始一直到现在都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适应这些规则,而这些规则没有一条是中国人参与制定的。
孙振宇说,美欧已经从多边贸易体制中受益了几十年。尽管中国的贸易现在排在世界第二位,出口排在世界第一位,但绝大多数产品仍然处于产业链低端。
一部在中国制造的3G版的iPhone在美国可以卖到299美元,可以为中国赚取150美元的贸易顺差,但真正为中国企业所得到的价值不到4美元。
在中美工业制造业领域合作与竞争的同时,中国在大豆、玉米、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方面却越来越单方面的依赖从美国的进口。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已经从2001年的118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719亿美元,年均增幅达22.2%。中国在2004年首次出现农业贸易逆差,由此终结了长期以来农业对经济增长的外汇贡献历史,到目前已经连续8年逆差,2010年逆差达230.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4.7倍。中国农业的贸易依存度由入世之初的15%上升到了2010年的20.2%。在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中,绝大多数来自美国。有数据显示,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和玉米占据了中国植物油加工产能的70%到80%。
从目前形势来看,中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今后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将始终存在并不断扩大,农业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将进一步上升。
过去十年里中美密切的经贸关系以及中美之间贸易出现的不平衡,使得一些人叫喊说中国对美出口逆差剥夺了美国人的就业,对此俞建华表示很难理解。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1至10月份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顺差约为1200亿美元,而对美国的顺差是1600亿美元,“这里边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整体的贸易顺差是1200亿美元,而对美国是1600亿美元呢?这表明中国对许多的经济体还是存在着逆差。”俞建华说。
俞建华说,这种状况是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分工、资源合理配置的结果,中国不刻意追求顺差,中国总体的方针是稳出口、调结构、实现贸易平衡。
俞建华说,中美间存在的顺差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而且是来自于产业转移。以前美国在日本、东盟、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追求低成本而转移到了中国,美国以前和这些国家和地区存在逆差,但随着企业转移到了中国,“美国对整个亚洲的贸易逆差实际上比例还和以前差不多,并没有高达60%之多,但是对日本、东盟、韩国、台湾省以前的逆差现在由于产业转移算到了中国头上。”俞建华说。
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是中国入世后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然而人民币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已经升值了30%,可美国的就业和经济形势并没有出现大的好转。显然人民币汇率问题并不是美国经济的症结。
俞建华表示,对于中国来说,入世以后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给中国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伤害,在目前整个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变增长模式抉择和转型的十字路口,反而应该深刻反思出口导向型贸易发展模式所引致的一连串不良后果,并进行适时调整。
未来更关键
2011年初开始,中国就举办了许多关于入世十周年的庆祝或研讨活动,对于这些纪念活动,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缪建民认为,重要的不是要去回头总结成绩,而是要思考未来如何发展。
缪建民说,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中国对所有不符合世贸规则的法规和法律进行了修改和清理,力度很大,但是十年以后,实际上有些政策执行并不到位。此外,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特别要在防范风险与进一步开放上把握好。中国加入世贸的谈判时,经历了1997和1998年的金融危机,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后,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中国要吸取金融危机当中的一些教训,守住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还必须进一步走向开放。
缪建民说,中国的金融发展很快,虚拟经济的膨胀速度也非常快,怎么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也需要很好的思考。其他国家有这方面的教训,如虚拟经济在欧盟自我膨胀,脱离了实体经济,结果带来了现在的问题。
张燕生指出,今后中国应该更积极地参与多哈回合、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为全球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并且在全球的价格决定、全球的规则决定、全球的责任担当这三个重要方面发挥决定性的影响。
张燕生说,中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中国未来外贸形势应该向平衡发展战略转变,一方面要扩大出口,另一方面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的同时,要成为为世界提供最终消费和最终市场的国家。
张燕生说,与十年前相比,中国经济越来越凸显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2016年中国取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国外企业再也不能够像过去那样轻易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诉讼了;2016年外资来华投资的趋势将可能发生逆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认为,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面临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情况,外部市场同时将出现萎缩。中国有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向别的国家转移。比如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印度、巴基斯坦等。“现在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上升这么快,转移不一定是坏事,还能帮助别的国家发展,享受全球化的利益。”张文魁说。
未来怎么走?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未来中国扩大开放的格局不会改变。11月21日,商务部召开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有关工作和活动安排的发布会,商务部世贸司副司长鄂德峰介绍,商务部正会同发改委制订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指导性文件。
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表示,中国始终认为,只有坚定不移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才有助于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包括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十年,不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俞建华说。
俞建华表示,今后中国将继续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扩大消费品市场的金融、物流、医疗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构建全面、科学、不断深化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注入更加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