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具有130多年煤矿历史的开滦国家矿山公园。(胜又阿雅子摄)
在转换经济发展模式之时,在当下举国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之际,作为工业、资源型城市的唐山市也在加大推进文化产业的力度。为此,我们对唐山市推进文化产业的现状做了一次专访。
唐山市位于北京的东北方向约150公里处,北靠燕山,南临渤海。总面积为1万3471平方公里,人口735万。这里是河北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经济中心。
就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计划而言,它的具体体现和重点是十大产业链条。这十大产业链条是:工业文化产业、历史文化产业、红色文化产业、生态文化产业、地域文化产业、地震文化产业、会展文化产业、创意设计文化产业、印刷包装文化产业、旅游休闲文化产业。此次我们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业文化产业、生态文化产业、地震文化产业进行了采访。
工业文化产业: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说到唐山,在我们的印象中它是以钢铁、煤炭、基础能源、水泥、陶瓷等工业而闻名的发达工业城市。而现在,唐山市抓住了这一特色开始推进工业文化产业,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便是一个代表。
现在的公园是以1878年遵循李鸿章的旨意开创的开滦煤矿(当时叫做开平煤矿)为依托修建而成的。开滦煤矿是中国最早采用机械挖煤、使用铁路运煤的地方,也是中国最初的标准铁轨铁道的起点,这里至今保存着中国最早的蒸汽机车、中国最古老的股票、100多年前手写的羊皮纸账本等象征中国百年以来工业发展历史的宝贵遗产,它还有一个特别奇异的名字:“中国煤炭工业的活化石”。将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工业遗产变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应该说这是具有悠久煤炭历史的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完成的一次令人赞叹不已的产业转型。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在唐山市政府的领导下,由开滦集团公司负责运营。公园于2009年正式开园,园区由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博览园、老唐山风情小镇、开滦现代矿山工业示范园组成。此次我们采访的是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博览园的开滦博物馆。该博物馆根据煤炭的开采过程、古代采煤方法等煤矿的开采历史,以及洋务运动时期的民用工业发展等划分展区,并通过丰富的展品以及直观立体的展示方式,让人非常容易理解,印象极其深刻。另外,听说可以亲身体验地下矿井遗址的“井下探秘游”,以及利用工厂遗址打造的魔幻剧场“魔力地带”等不久将对游人开放。
生态文化产业:南湖生态公园
生态文化产业的主要项目是位于唐山市南部的一片地域辽阔的南湖生态公园。公园面积大约为30平方公里,以公园为核心正在开发建设的南湖生态城计划总面积将达105平方公里。站在公园内的小山坡上向四周眺望,大小各异的湖泊泛着清澈湖水点缀着四周,道路两旁被绿荫覆盖,一派清爽宜人的景象。
但是,令人惊叹不止的是,如今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场所的公园就在数年前还是一个臭气四散飘溢的垃圾小山,同时还是一个因地面下沉导致废弃矿井渗水与雨水形成的臭水池。应该说我们眼前的这个品位高雅、回归自然环境的公园是从百余年工业发展遗留的“负遗产”中脱胎换骨一般重获新生的产物。
公园于2009年5月建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将原本影响城市形象、环境恶劣的地方变成了市民快乐休闲的场所。参与过公园建设的、现在负责打扫公园的张超光先生说:“从前这里到处是垃圾,杂草丛生,没有人会到这里来的。现在好了,空气也好,环境也好”。原本居住在附近务农的人们也有不少在公园工作的,看来这公园还为唐山的就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呢。
地震文化产业:唐山地震遗址公园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市遭遇了震级达7.8级的直下型地震。这是一场城区遭到毁灭性破坏、瞬间化为废墟、遇难者多达24万人的20世纪最大的地震灾害。
唐山地震已经过去了35年。从废墟中站起来的唐山市,几乎让你看不到地震遗留下来的伤痕,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复兴。在这场地震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地震也给唐山市人民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绝不能忘记震后全国人民给予的援救和帮助,这“感恩”二字已经成为全体唐山的象征。
与“感恩”的精神相伴,唐山市遭受地震和震后复兴的点点滴滴都将载入史册流传后世。其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便是建在唐山大地震震源位置的唐山地震遗址公园。该公园修建在原来唐山机车车辆厂的废墟之上。园内保留了地震时倾斜倒塌的厂房原貌。
那里有一座高约9米,长约300多米的地震纪念墙,上面刻着大约24万个遇难者的名字,站在那里,你可以静静地倾听他们在诉说那场灾难。该公园内的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内,除了陈列着再现受灾时的复制品,还有十分珍贵的地震当时的照片,以及震后复兴的艰辛历程等。
日本在今年3月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当我参观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时,不禁联想到这次东日本大地震的惨状,心中难免一阵酸楚,有时竟无法面对。但当我看到如今唐山市在地震灾害之后的完美复兴,我开始在心中描绘30年之后的日本,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和唐山一样战胜灾害完美复兴的希望之光,唐山的复兴之路让我感受到一股坚强力量的支撑。勇敢的面对前所未有的震灾,这是唐山给予我们的宝贵经验。我想,这也是值得面对大灾大难之后应该如何百废待兴的日本认真学习的地方。(作者系本刊日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