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水利水电建设企业——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水电)9月20日和21日分别在深圳、上海、北京三地开展网下公开路演,按照进程,中国水电将在10月中旬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据中国水电IPO招股说明书显示,此次将发行不超过35亿股A股,占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35%,拟募资173.168亿元。
这是今年中国资本市场上最大的IPO,中国水电所募集的资金将投向于设备采购、水电及风电等清洁能源电力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补充流动资金等项目。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认为,现阶段中国电力需求快速增长,但是受煤电矛盾困扰,缺口不断加大,水电应该是今后中国电力发展的一个有利方向,“十二五”期间大型水电项目将是中国重点发展的项目,中国水电的上市无疑是与这种发展方向相契合。
中国水电的上市同时也表明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正向纵深进行。
改革之需
中国水电是于2009年11月27日由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和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在北京共同发起创立的,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占股99%,以工程承包业务、电力投资与运营业务、房地产开发业务、设备制造与租赁业务及其他经营性业务等主业资产作为出资,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占股1%,以现金出资。
截至2009年底, 中国水电的总资产达955.56亿元,在中国各大区域设有18个全资子公司,9个控股公司,1个参股公司,在世界47个国家设有驻外机构。中国水电先后在亚、非、欧、美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工程承包建设和经济技术合作,拥有全球50%的水利水电建设市场份额。
据国泰君安2011年建筑行业投资报告显示,在中国水电水利建筑市场中,葛洲坝的市场份额约25%,中国水电的市场份额为70%。
中国水电的成立是中国出于电力工业改革的需要。今年4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下发《关于〈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及电力设计、施工企业一体化重组方案〉的通知》,将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在河北、吉林、上海等14个省(区、市)的公司所属辅业单位同中国水电集团、中水顾问集团重组,组建为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目前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筹备已经接近尾声,最终中国水电将成为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资本运作平台。
此外,中国还将中国国家电网、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天津、山西、辽宁等其他15个省(区、市)的公司所属辅业单位同葛洲坝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重组,组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已经上市的葛洲坝将成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资本运作平台。
这样,中国电力工业市场上,将形成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电力建设和输送方面的相互分工和竞争的关系。
市场化之路
1985年之前,中国电力工业一直实行国家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中央政府是全国电力经济活动的惟一决策主体,负责全国电力资源的配置,直接组织电力生产供应和电力投资建设。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孙小洁说,这种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电力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全国长达20多年的严重缺电。
为迅速扭转电力短缺的局面,调动地方政府、企业、外资等方面的积极性,1985年,中国电力工业开始实行改革。改革采取了两项主要措施:一是实行以“电厂大家办,电网国家管”为方针的集资办电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兴办发电厂;二是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省为经营实体,中央政府逐步放松对电力工业的准入监管和价格监管,同时对地方政府适当放权。
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电力装机容量每年以新增1000万千瓦的速度递增,到1995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
1997年3月,电力工业管理体制进入第二轮改革,主要是以市场化改革为主,对电力管理进行了政企分开,成立了国有独资的国家电力公司,国家电力公司不再具有行政管理的政府职能,只是一个电力生产运营商。行政管理职能归电力部。但这次改革只是市场化的开始,市场竞争体制并没有真正形成,垂直一体化经营的国家电力公司,集发电、输电、配电、售电于一身,几乎控制着全部电网和一半的发电厂,依然保持着垄断的格局。
90年代末期,中国电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电力供应不仅不再短缺,而且实现了供需基本平衡,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了阶段性的供大于求。这一变化导致了发电市场开始出现竞争并且竞争程度逐步增强,逐渐显现出了电力工业产业组织结构垂直垄断的弊端。
2002年,中国的电力体制开始了彻底的以市场化为主的重大改革。改革的重要举措:一是拆分国家电力公司资产,重新组建为两大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集团)和四个辅业集团(电力顾问集团、水电顾问集团、水利水电建设集团、葛洲坝集团);二是成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对电力工业实施监管。
经过几年的建设,到今年年底中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5亿千瓦,是全世界第二大电力装机的国家,仅次于美国。
但中国电力建设出现了不平衡状况,东部沿海地区电力供应紧张,而中西部地区电力供应过剩,从2007年开始,中国东部地区几乎年年发生“电荒”。
此次电力改革显然是把2002年时的两大电网公司和四个辅业集团进行了整合,以加强电力建设,改变这种地区间电力供需以及建设的不平衡。
“电力建设市场是电力改革的主要内容,区域电力市场建设是当前市场建设的重点。”孙说。
但孙认为,目前中国电力发展中还存在这样一些更急需要改革的状况:与国外电力的主体以私人企业为主的情况不同,中国电力企业的主体仍是国有企业。目前中国的电力投资尚未完全放开,国有电力建设公司几乎将中国电力建设项目包揽,民营资本和外资占的份额极少,此外销售电价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电网、电厂与电力辅业之间还存在诸多利益关系尚待理顺等。
附一:中国电力建设市场规模巨大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去年12月21日发布的《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预计,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5.99万亿至6.57万亿千瓦时,“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5%至9.5%,到了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7.85万亿至8.56万亿千瓦时。
为了满足社会用电需要,国家发改委规划到2015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将达14.37亿千瓦,年均增长8.5%,其中,水电2.84亿千瓦。到2020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18.85亿千瓦左右,年均增长5.6%,其中,水电3.3亿千瓦。
为了完成规划目标,发改委决定在未来五年对中国电力工业投资5.3万亿元,比“十一五”增长68%,其中电源投资2.75万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2%,电网投资2.55万亿元,占48%。
附二: 两大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五大发电集团: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集团
四个辅业集团:电力顾问集团、水电顾问集团、水利水电建设集团、葛洲坝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