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总投资1188亿元的148个投资项目在仪式上成功签约,贵州省省长赵克志露出了舒心的笑脸,因为这预示着中国最贫穷的省份贵州省,未来一两年内经济更快增长获得了保证。8月18日在贵州省会贵阳市举行的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2011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也成了贵州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精彩时刻,因为这是贵州省第一次举行大规模的国际性的招商投资活动。
相比与国内其他省份已经举行了多届的很成熟的招商投资贸易洽谈等国际性展会,贵州的这一行为说明其已经在追赶发达省区的经济发展步伐。
赵克志说,贵州会营造一个良好投资环境,努力使签约项目顺利实施。
贵州省是位于中国西南的一个多山地多民族聚居的省份,2010年人均GDP只有11640元,全国排名倒数第一。贵州省政府官员们希望,在“十二五”期间,贵州经济能够获得突破性发展,到2015年贵州省的GDP总量能够翻一番,到2020年能够和全国一样同步实现小康社会。
追赶发达省区
按2010年数据,贵州省的人类发展指数仅刚超过非洲的纳米比亚,而上海市的人类发展指数则与发达国家葡萄牙相当。这样的差距使得贵州省将东部发达省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了追赶目标。
贵州是中国白酒主产区之一,拥有包括被誉为中国国酒“茅台”酒在内的大小2000多家白酒生产企业,2010年贵州白酒产业生产总值为200多亿元,占到了贵州省生产总值的4.3%,因此贵州省在选择招商引资主题的时候,将“酒”作为了洽谈的主题。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也就成了中国第一个以酒产业为主题的国际性的投资博览会。
除了白酒,贵州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江南煤海”之称的贵州是南方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但“坐拥富矿”却长期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2009年贵州工业化程度仅相当于全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大体上落后全国15年左右。
于是贵州省政府决定,“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工业产品从原材料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和配套加工转变,工业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转变。
但凭贵州省内力量,无法在未来五年中完成这一目标,因此贵州举办的国际酒类博览会并没有停留在“酒”的概念中。这次博览会集中签约的项目涉及到了贵州经济发展需要其他的行业,如加工制造业,90个签约项目,总投资767亿元,还有现代农业,22个签约项目,总投资69亿元等。与酒产业有关的签约项目有36个,总投资346亿元。
中国铝业公司是在贵州投资最多的中央企业,中国铝业公司总经理熊维平也就成了这次博览会贵州省政府邀请的重要嘉宾。熊维平向贵州政府承诺说,中铝公司未来五年将在贵州投资345亿元,加快矿产建设、能源开发、扩大氧化铝产能,发展深加工项目,最终在贵州形成矿山—能源—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的完整循环产业链。
熊伟平还承诺,在贵州大力推进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促进产业升级,为贵州形成铝产业集群提供了技术支撑。并积极参与贵州省的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促动贵州产业经济的集聚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
赵克志说,贵州既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要追赶全国发展步伐,完成“转”与“赶”的双重任务,很需要像中国铝业这样的大型企业在贵州投资。
但贵州省决策层的眼光并没有只盯向大型的国内外企业,在目前中国国内出现产业由发达的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的大背景下,贵州希望能承接东部转移来的产业,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郑重承诺:凡是国内其他省份能够提供的优惠条件,贵州都将提供;凡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投资权益,贵州都将依法保护;凡是需要由各级政府解决的问题,贵州都将全力解决。
贵州副省长孙国强表示:“我们相信在贵州目前实施的开放带动战略中,东部产业的承接转移将是贵州发展的一个主战场,也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动力。”
专家告诫
在这次博览会上,贵州省政府邀请了许多国内著名社会学者和经济专家,希望能给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告诫贵州省政府,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应坚持市场化导向,摒弃“GDP至上”、“财政至上”的发展理念,并避免贵州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低水平、重复竞争。
由于贵州省是目前中国生态保护比较好的地区,绿色植被覆盖全省,原生态成了贵州旅游业的一个主要看点。李伟说,贵州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要坚持节能环保,确实把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走可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再走东部地区高发展恶性循环的老路。“这个教训太多了,不仅是整个国家的资源承受越来越承重,而且也变成制约将来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贵州应该吸取。”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国投信托有限公司董事长钱蒙针对贵州如何承接好产业转移,提了自己的建议:贵州要造就产业优势,第一要增加产业集中度,向规模要效益,从根本上解决技术装备落后,工艺原始,生产率低,综合利用不足的现状;第二要延伸矿产开发产业链,减少初级产品为主的格局,增加具有高附加值深加工、精加工产品数量,加强经济效益的提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第三要可持续发展,改变过量消耗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钱蒙说,贵州可以借鉴同样是地处西部的四川、内蒙等省份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经验,把城镇化和产业发展高度地结合起来,预留足够的产业发展空间,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园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钱蒙认为,贵州省最重要的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教育和扶贫有效结合起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贵州是中国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之一,也是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之一,钱蒙说,在过去一段时期贵州省在扶贫和教育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仍然不少。贵州要加大交通、饮水等基础设施投入,更要加强教育投入,将贵州劳动资源量的优势转化为质的优势,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助力产业改造和升级,实现经济效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贵州的核心是要实现跨越式的绿色发展,不能向某些国家、沿海的有些地区一样,先污染环境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的保护结合起来。
魏后凯认为,根据贵州省的气候和资源环境,贵州省有条件打造成为国际旅游休闲养生文化旅游中心,也有条件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能源化工及资源深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特色轻纺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贵州要构建生态型的特色产业体系。”魏后凯说。
附一:贵州省概况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介于东经103°36′至109°35′、北纬24°37′至29°13′之间,面积17616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2010年末常住人口3474.65万人。
贵州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18个民族)、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
附二:贵州省经济发展人均状况
2010年人均GDP为11640元,全国排名倒数第一。
2010年贵州农村人均纯收入3400元,全国排名倒数第二。
2010年贵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180元,全国排名倒数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