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寻求突破
东部地区不会甘心经济增速落后于西部,希望通过加大资源整合、制度创新等多种方式寻求转型获得突围,推动经济新的增速。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出现的困境,地方政府官员心里很清楚,中央政府高层也很清楚,为了改变困境,东部地区从2006年起就一直在考虑产业转型,与转型相关的各种调研,各种研讨会举行了无数次,但各地政府官员并没有下定决心,因为这将给当地的经济带来影响,没有官员希望在自己的任内出现经济“阵痛”。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中央和地方政府不得不下了决心,存在了30年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思路,被“东部地区更好发展”所代替。
2009年包括广州、深圳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真正迈出了东部地区转型的第一步。2009年1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这一中国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集中的区域,被赋予新的发展思路: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中央政府对上海的功能也重新进行了定位。200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这是上海转型的指导性文件,上海经济发展将从投资拉动型转为创新推动型。
此后,《海峡西岸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指导东部地区经济转型的政策出台。
两年多过去了,记者发现,东部地区在区域经济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也加快了步伐。比如浙江省,这个以纺织服装等为主的省份,在加快改造提升这些传统产业的同时,抓住机遇大规模发展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正成为浙江省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41.6%和65.4%;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83.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同比提高了3.2个百分点。
“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制鞋、服装等产业从去年开始大规模向江西、四川等地转移,这也说明东部地区的‘慢’,实际上在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做贡献。”浙江省发改委的一份资料这样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决定中国经济能否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发展,使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变得越来越紧迫。
张卓元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头等重要的任务是从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入手,不再以短期GDP增速论英雄,从制度上解决基础性问题,其重点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张卓元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靠3到5年的努力就能完成的,没有8到10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转方式调结构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与东部寻求转型获得突破不同,姚慧琴说,西部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主要制约,“城乡居民整体生活水平仍然偏低,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在继续扩大。”姚说。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提供的数字显示,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绝对数仍是各区域中最低的。与东部地区相比,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在扩大,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2599.85元扩大到2009年的3339.06元,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由5238.93元扩大到6739.74元。
“农村的脱贫与发展依然是西部地区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最重要的约束因素之一。”姚慧琴说。
协调发展是目的
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成本增加,但不可否认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是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8.91亿美元,同比增长18.4%。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虽然增速继续高于东部地区,但绝对数量仍然小于东部地区,大多数外商在中国还是把钞票投到了东部地区。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谁更具有竞争力,这不是中国政府的愿望,中国政府的愿望是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王一鸣说,2000年以来,中国先后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大了向这三个区域重点领域的投资倾斜,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提高了当地的公共服务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这些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依托自身的经济基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各区域各有侧重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从目前发展来看,东、西部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逐步发挥,区际产业分工明显增强。一方面,近年来高速增长的钢铁、建材、有色金属、汽车、电子等基础产业和加工工业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另一方面,能源工业等对资源依赖程度较强的产业,向西部地区集聚的势头增强,西南地区的水电资源开发、西北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等,都形成了相当规模。
王一鸣说,中国区域政策的核心目标是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协调区域间利益关系,虽然在控制区域间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而也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但政府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正在重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区域经济政策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曙光希望西部地区的决策者们面对经济的快速增长要保持冷静和理性,“西部别急急忙忙快速向前,总结一下东部的经验,照着它的失败之处改正,这样对西部发展更有好处。”张曙光说。
附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1、经济增速
2006年至2010年西部地区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3.9%,比全国平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比东部和中部地区高1.3和0.7个百分点。
2、经济占比
2006年至2010年西部地区的地方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逐年提高,5年间其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7.11%、17.33%、17.58%、18.14%、18.33%、18.68%。
3、经济结构变化
2006年至2010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呈稳定下降趋势,由16.32%下降到13.25%;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则呈逐步上升态势,由45.21%上升到50.09%;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则出现波浪式下降趋势,2006年至2007年由38.47%下降为37.71%,随后在2008年上升为39.1%%,但接下的两年中连续下降,2010年仅为36.66%。
4、环境治理情况
2006年至2009年,西部地区万元工业产值“三废”排放量大幅度下降。其中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下降了41.6%,单位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40%,单位工业产值固废弃物产生量下降了24.3%。
5、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2006年至2009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588.37元提高到3816.47元,年均增长13.82%,分别比东、中、东北地区快2.51、0.38和0.4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9728.45元提高到14213.47元,年均增长13.47%,分别比东、中、东北地区快1.6、0.26和0.1个百分点。
6、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至2010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由22623.5亿元增加到66538.8亿元。
附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期,中国实行的是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1979年到1995年间,中国开始实行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目的是想让东部沿海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这期间伴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梯度式对外开放,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拉大。
1995年9月25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之一。中国开始实行均衡全面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