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这个充满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特色的千人小村庄,就在几年前还是一个环境脏乱、矛盾重重的地方,村民们靠“吃瓦片”(出租房屋)维持生计,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同样不堪重负。近几年,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通过“土地+艺术”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现在不仅村里的艺术气息越来越浓,经济发展水平也越来越高,村容村貌也有了明显的改观。这个小村庄就是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的何各庄村。
5月14日,记者来到何各庄村,眼前的景象让人耳目一新。这里不仅有老北京风格的四合院、风格各异的现代画廊会所,还有传统的手工工艺品、时尚潮流购物中心、蔬菜水果种植体验基地。何各庄村俨然已被打造成了一个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农民与市民、中外文化和谐相处的国际化生态艺术村落。这一场以农民住宅租赁市场化运作为主题的实践,不仅有效解决了地区人口、增收、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而且创新了农民增收方式,并且为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提供了范本。
现代与专业并存的文化创意产业
何各庄村最出名的要属北京一号地国际艺术园区,这里是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被誉为“中国艺术硅谷”,是目前我国规划设计中最大的艺术产业基地,已有国内外上百家著名艺术投资机构、画廊和著名艺术家进驻,是一个集画廊区、艺术投资机构区、艺术家工作室区、艺术相关服务机构区的一个多元化、全方位功能的艺术平台。
“艺术园虽然离798很近,但是这里不像798艺术区已然成为一个旅游胜地。我们把自己定位于更具实验性、更学术的高度,主要面向专业性人群。自然,这里的游客远不及798。” 一号地国际艺术园内的一位艺术家说,“当初考虑到798租金见涨,一些艺术家便选择落户临近的一号地,慢慢的形成了集聚优势。再加上便利的交通,靠近机场,这里就拥有了很强的吸引力。”
目前,北京一号地国际艺术区已集结了来自国内外各类艺术家2000多人,他们不仅使中国艺术的高端资源与资本运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一号地涌动、聚集,而且也使何各庄的一号地国际艺术区进入了现当代艺术和职业艺术市场的最前沿。
“点瓦生金”的现代童话
2007年10月,何各庄村委会充当“中介”,村民将房屋委托给村委会集中经营,由艺术家和投资者组建专门公司,将四合院整租下来,经过重新设计改造,经营高端业态。如今,古色古香的书架上摆满了中英文图书,活动室里每天都举行中医、茶道讲座,隔壁的房间里还可以练瑜珈、打太极……
“一开始对这个做法还是有些担心,因为以前没有搞过。”村民吴宗禄坦言他当年的担心。改造后的四合院投入经营,产生的效益却让他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出租房子,一年的收入也就两三万元,现在整体出租,按照协议,租金有九万多元。而且房子是托管给村委会,不直接跟租户打交道,省事又放心。”
就这样,通过“民房打包转租”,村委会集中农民手中欲出租的房屋,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改造、提升,再出租给高端客户群体作为高档会所、居住休闲、特色餐厅、艺术机构的转租创新模式,让参与其中的村民每户平均获得了一年七、八万元的稳定收入,开始了一个“点瓦生金”的现代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