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央行决定加息。2月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推出力保粮食生产十项措施。这些政策的出台,均与2011年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稳定物价”息息相关。
“2010年经济最不尽如人意的就是物价。”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他表示去年年初的时候他没有料到当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幅度会超过3%,但是现在看则会在3.2%至3.5%之间。而且今年物价上涨压力也很大,因为当前中国C PI上涨的一个特点就是食品价格上涨,这冲击到每一个人,特别是低收入群体。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更是直接表示:“2011年我国面临的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抑制通货膨胀问题。”
影响:民生经受通胀压力考验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对普通民众而言,这个全球第二的荣耀,距离现实的幸福感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2010年10月,在杭州凤起农贸市场从事餐饮生意的一名市民一次性购买了70多桶5升装大豆油。因担心涨价,部分杭州市民大量购买食用油,一些超市部分品牌的食用油出现缺货现象。此外,因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促使许多市民在自家阳台利用花盆、泡沫箱等种植蔬菜,在节省生活开支的同时还能品尝到无污染蔬菜。
物价的涨落时刻牵动着普通百姓的心,通胀预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投资观念。回望2010年,民生民情在物价起伏和国家调控中显现出了复杂的图景。
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成为物价上涨的主要拉动力量。国家统计局2010年1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同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5.1%,创下年内新高。为了降低生活成本, “海囤族”、“抠抠族”和“阳台农业”应运而生。
原因:多因素导致2010年通胀
在姚景源看来,物价上涨原因主要有四方面:首先是国际性输入。他说,美国大规模发行货币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中国又是国际大宗商品的进口大户,所以输入性的通胀挡都挡不住。其次是货币发行过多。2009年中国发了9万亿元的信贷。如果那个时候不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不可能率先走出危机,但是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再次,中国农业基础薄弱。最后,市场秩序存在问题,部分企业追求垄断利润。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本轮通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随着工人工资的提高,产能过剩对物价的压制是越来越弱。剔除食品和能源,其他的CPI也在上涨,而且工业CPI也在上涨,这甚至在08年都没有看到这么明显的迹象。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金融系主任贺力平表示,我们看见CPI变动应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一些可以说是外生的,暂时性的因素导致的;第二部分是这种意外的变动一旦影响到人们通胀的预期,然后又影响到社会经济当中其他的经济变量就会实现持续上涨。
“中国现在存在的通货膨胀是一种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说。他表示这一问题大概是改革开放30年来第一次面对,以前的经验主要针对的都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比如像上个世纪90代初期以及2003年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都主要是需求拉动造成的,而且中国的经验也主要集中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应对上。
对策:稳健货币政策有利于控制通胀
针对今年可能面临的物价上涨压力和资产价格问题,中央已将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国家发改委财金司副司长曹文炼表示,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这是宏观调控政策一个重要调整,也是根据现阶段国内外经济形势做出的正确选择。中国现在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跟一年多以前也有所不同。当前国内外流动性都很充裕,需要货币政策及时调整和转向,这样有利于控制通胀,有利于防止市场泡沫。
据曹文炼介绍,201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有四方面的内涵:一是强调控制总量,控制货币的增长和信贷的投放,使它低于上一年,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握好流动性和控制通货膨胀的趋势。二是保增长,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该使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到实体经济,因为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要为今年的经济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三是要加大信贷结构调整,有保有压,有扶有控,使我国信贷向中小企业、“三农”等一些薄弱领域倾斜,防止“两高”、过热产业吸纳信贷资金。四是要关注金融领域系统风险,防止金融市场过多波动。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货币政策需要进行适度的调整,最大意义在于货币政策正式告别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以保增长为重中之重的危机政策开始让位于以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为基本要义的常态管理。货币政策的稳健并不同于从紧的货币政策,稳健更多的是相对于今年货币政策而言的紧,属于相对水平,而在绝对水平上,货币政策依然需要灵活多变地支持经济增长。就我国目前而言,虽然存在通货膨胀压力,但是经济并未过热。
此外,2011年的货币政策存在着一个较难的拿捏度,一方面需要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不能阻碍经济的发展。郭田勇说,未来加息工具的运用还存在着较大空间,通过价格型工具的使用方可打开数量型工具作用发挥的空间。
预测:不会出现物价全面持续大幅上涨
姚景源说:今年情况,他认为不会出现物价的暴涨。一方面,中国连续7年粮食丰收,库存充裕。另一方面,工业品的总体状况是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由于中国现在整个实体经济,无论是工业消费品,还是工业生产资料,包括农产品,都是供求大体平衡,甚至在局部有供大于求的情况。所以2011年无论是食品价格、工业消费品价格还是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都不会很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宏观经济处处长王军也认为:“就2011年来看,我们的物价水平全面持续大幅上涨的基础并不存在。”他说,蔬菜、农产品价格上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短期性,国务院已经出台了16条针对稳定物价平稳推进的措施,这些措施在将来会逐渐发挥作用。而且从金融角度来讲,中国的货币政策取向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这些措施将会在未来发挥作用。
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保持今年物价基本稳定。会上强调,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