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伯南克在媒体上透露,鉴于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必要时不排除推行第三轮定量宽松政策(QE3),进一步扩大购债规模。
此言无疑是为深受热钱困扰的新兴市场火上浇油。
不过,和十多年前亚洲金融[3.58 -1.65%]危机时不同的是,新兴市场早已陆续启动各类方案,应对美国剂量不断加大的量化宽松政策。
花旗集团中国区投资研究与分析部主管、董事总经理沈明高向本报记者表示,本次卷入热钱大潮的新兴经济体明显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很早就启动了应对方案,推出措施都很及时。
热钱又开始流窜
美联储出台QE2之前,短期资本早已因巨大的利差诱惑而涌向新兴市场。
今年第三季度,流向印度、印尼、韩国、菲律宾、中国台湾、泰国和越南等地股市的资本共计115亿美元,推动当地股市上涨了8%-23%。同期,韩元、菲律宾比索、泰铢兑美元汇率均出现5%以上的升值,印度、印尼等国货币也呈升值趋势。
国内的通胀压力使新兴市场各国不断加息,而在发达经济体维持几乎零利率的现实情况下,不断加息使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的利差不断扩大。这使新兴市场对热钱的吸引力更大,造成恶性循环。于是,新兴市场开始担忧,十多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否会重演?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和日本实施定量宽松政策,大量出笼的货币涌入东南亚新兴市场。到1990年代中期,美国国内因通胀压力而开始加息,大量资本回流,导致东南亚国家经济泡沫破灭,爆发金融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部驻新加坡代表Ravi Balakrishnan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尽管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资本流入迅速膨胀,但目前仍然没有达到2007年的流量高位,这意味着接下来将面临更加强大的热钱压力。
“和1990年代相比,此轮热钱规模较大,但新兴市场的规模也大,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大型经济体也卷入其中。”沈明高说。
10月,泰国和韩国率先对流动性泛滥表示严重担忧。泰国财长表示,过去一个月外资购买泰国国债“不正常地”增长;韩国央行行长认为,韩国必须控制“羊群效应”下流动性异常增长。
其后,各大新兴经济体纷纷出台措施,打压热钱。
招数:汇率浮动与资本管制
渣打银行的报告显示,各大新兴经济体陆续出台了若干措施应对全球资本流动的不平衡,包括堵截外部资本、设定“托宾税”等。
应对措施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增加外汇储备和升值本币的“常规手段”,另一类是强调资本管制的“非常规手段”。
沈明高解释:“任何应对流动性泛滥的措施,都是汇率变动和资本管制的政策组合,各方依据不同经济条件来决定不同的组合。”